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中,涌現出眾多的賢人志士,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使得中國民族音樂得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在各個歷史時期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在遼寧,有一位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值得稱頌的音樂家,他用自己多年的辛勤耕耘與孜孜以求的精神,多次填補了中國民族音樂在發展中的空白,為民族器樂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得到了業內人士的一致敬仰他……就是著名的民族音樂家、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阮、柳琴演奏家林吉良先生。
在二十余年的耕耘中,林先生做出過許多重要貢獻,即:
1.第一位進行中音柳琴的改革……
2.首次向音樂學院輸送阮專業的學生,使得中國的音樂學院第一次開設阮專業,也是向各個音樂學院輸送阮學生最多的一位音樂家……
3.是中國第一個出版阮作品的音樂家……
4.是目前中國獲獎學生最多、檔次最高的音樂家……
5.是中國阮演奏作品創作量最多的作曲家……
6.在目前所出版的《阮演奏法》類的教材中,《林吉良阮撥彈法》是目前唯一的一套全部采用自己辛勤創作而編撰的專著……等等……
就上述的任何一個方面而言,我們都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林先生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不斷的耕耘中,林先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音樂家。阮,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在發展的過程中,曾一度出現了發展緩慢的趨勢,由此只是作為一件歷史遺留下來的樂器而保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族樂隊的建制中,這一具有“文人的憨厚”之稱的樂器在保留與流傳的過程中成為被人們認為是不能夠獨奏的樂器而被逐漸淡化……處于一種只能伴奏而無獨奏樂曲的樂器。這無疑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種種的緣故,使得這件具有悠久歷史的文人樂器沒有獨自的演奏技法、沒有統一的定弦、甚至沒有一首獨奏作品等等,這對于具有悠久歷史的樂器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來說,雖然史書中記載了很多這件樂器的演奏,但卻沒有一首作品得以保存,對此,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在民族樂隊的使用中,其不可缺少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一件樂器都無法替代,得到了共識,使得這件樂器在樂隊中只能在參照其它樂器的演奏而使 用……在這種情形下,林先生在自身所具有深厚的民族音樂理論的支持下,借鑒相關樂器演奏的理論與方法,潛心研究、銳意創新,對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改良,付出了三十余年的艱辛努力……并于1981年4月在全國首次發表了中阮獨奏曲《贊歌》、《鳳凰花開》等(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從而填補了沒有中阮獨奏曲的空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樂器的產生與發展一直緊密地跟隨著社會發展傳播,一直伴隨著人民的生活而流傳,始終置身于中國建設與發展的各個階段。由于樂器的展現代替著社會現象與人文精神以及科技水平及審美觀點等各個方面,所以在歷史上涌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傳說……。樂器發展的本身就是一部歷史的見證。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曾描述出許多民族樂器的演奏情形,操“阮”器者代不乏人,才得以這件樂器以頑強的生命力流傳到今天,顯示出在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于這件樂器的喜愛……在林先生所做出研究成果方面而言,他正是屬于在時代不斷發展中所涌現出來的探求者,是一位值得稱頌的“拓荒人”。因為正是在他博采眾長、扎實勤奮的努力下,使得阮這件古老的樂器能夠生發出時代的強音;也正是在他孜孜以求的探索中,使得這件樂器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民族音樂的百花園中吐露出其醇厚的芬芳。凡此種種,在篇首所言中足以說明。
林先生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尤其注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祖國培育出了一批優秀的演奏家。自1970年起,便開始為培育新的演奏人才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做出了有益的許多工作,培養出周長花(沈陽音樂學院)、孫偉(大連大學音樂學院)、魏蔚(中國音樂學院)、劉波(上海民族樂團)、張清玫(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林曉彥(大連京劇團)、白玉(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等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阮專業的演奏家,并在各地起著積極的作用,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布局與梯隊,其門下的學子在參加各項比賽中分別獲得多項大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普遍的稱贊。如:
周長花1972年考入大連藝術學校后,從而使得柳琴專業的教學更加專業化。1982年,周長花在參加全國民族器樂比賽(北方片)中技壓群芳,獲得各項參賽樂器的第一名,開創出柳琴在民族樂器比賽中獲得大獎之輝煌事例。
1978年,沈陽音樂學院首次建立阮專業,其門生孫偉成為全國首次招收的三名阮專業學生之一(另兩位系中國音樂學院招收),開創了高等音樂院校設立阮專業之先河。自1980年魏蔚考入中國音樂學院、1981年劉波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之后,這個專業有了更加廣泛的影響。由此以后,遼寧的阮、柳琴人才便逐漸地走向全國各地,并在國內外大賽中屢屢獲獎。如:1982年,王健獲文化部“全國民樂比賽”(少年組)金牌;1988年,林曉彥在參加文化部主辦的“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比賽”中獲得重奏一等獎、中阮獨奏三等獎:1995年,在由文化部批復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承辦的“通利杯•國際華夏樂器獨奏比賽”中,阮演奏家劉波、魏蔚分別榮獲阮(專業組)第一名、第二名;林曉彥、袁博分別獲得自選曲目演奏優秀獎;1999年,張清玫獲“全軍匯演”演奏金獎;2002年,在由文化部主辦、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承辦的“中國民族樂器獨奏大賽”中,任慕華獲阮專業(少年業余組)金獎、臧小鵬獲阮專業(少年專業組)第一名;沈陽音樂學院學生白玉獲阮專業(青年專業組)銀獎。這是建國以來由文化部主辦的層次最高的一次民樂大賽等等。
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凝聚著林先生的辛勤耕耘與心血,對于學生,勝于兒女,猶如慈父般的關心與培育:一招一式、每一練習、每一作品,都包含著他那仁慈的關愛與嚴格的訓練……林先生教學有方,遵循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正是由于這些成就的取得,才使得遼寧在全國同類專業的教學與發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得遼寧的阮/柳琴的專業教學的質量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使得全國很多的阮/柳琴的教師與演奏家,如:華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寧勇副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徐陽:新加坡阮族樂團主席丁曉燕;臺灣演奏家于惠蘭、香港演藝學院方家寶、林玲玲等,紛至遼寧,師從林吉良先生進行專業方面的學習。同時也使得遼寧在阮/柳琴教學與演奏方面具有更加廣泛的影響力……這些效力的不斷生成,已經輻射到海內外眾多的地區與專業學校。
從一件樂器的發掘到獨奏樂曲的出現、從樂曲數量的不斷增加到系統教材的問世,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但在其中也將融入極大的心血。
翻開《中國民族器樂曲主題辭典入其中的阮作品目錄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出自于林先生之手,這在中國器樂作品中是罕見的,這里融入了幾十年的心血與汗水,在其《林吉良阮撥彈法》與《林吉良阮曲集》中可以看出,其中所有的演奏理論與方法以及練習曲都屬于林先生個人所為,這在樂器演奏教材中是極為少見的,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可見其浩大的工程與融入的心血……無疑這里融入了林先生在勇于探索、銳意開拓的征途中階段性的總結與展示,為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這是目前多見阮專業演奏書籍中唯一的全部以自己創編作品的專著,實為阮專業珍貴之書籍。
在國內外民族樂器比賽與全國民族樂器(業余)考級的指定作品中,林吉良先生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含量,在開創與發展阮專業的征途中,林吉良先生為不斷豐富、發展阮的演奏事業與專業理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正是在林先生的努力下,使得遼寧在阮/柳琴專業的普及與發展在全國居于領先的地位,并將逐漸構成更加有益的發展趨勢。在全省形成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專業教育和專門方向研究的立體化結構體系。
在這種良好發展的態勢中,林先生正在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專業發展的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在做進一步的探索。這些都將成為阮、柳琴事業發展的深厚基礎和良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