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元愷(1944—),世界著名的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河北青縣人。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先后學習長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就學,師從蘇夏、江定仙、陳培勛、楊儒懷和段平泰學習作曲和作曲理論。
1973年起在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并先后在臺灣南華大學、天津師大和南開大學任兼職教授。現任中國華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任特聘教授、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顧問;鮑元愷是天津市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是中國國務院列為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
鮑元愷的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室內樂、聲樂套曲、清唱劇、舞劇、歌曲、影視音樂和兒童音樂,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創作獎,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香港、臺北,以及巴黎、柏林、倫敦、多倫多、紐約、洛杉磯、悉尼等世界名城演出四百余場。他以中國傳統音樂同西方藝術形式相結合的交響系列《中國風》(包括獲得中國首屆金鐘獎的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京都風華》、《戲曲經典》、《華夏童謠》、《臺灣音畫》等七個篇章),在各地華人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同時也在歐洲、北美和大洋州贏得了異國聽眾的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美國全美廣播電臺NPR以及歐洲《泰晤士報》與《赫爾辛基日報》等曾多次對鮑元愷的藝術成就進行報道或專訪。
1991-2001十年間,他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系列《中國風》(Rhapsody of China,包括《炎黃風情》《臺灣音畫》等七個篇章),已在亞洲、東西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個國家與地區上演,多次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新年音樂會和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會的演出曲目。2004年以來,他又連續以第一交響曲《紀念》、第二交響曲《烽火》、第三交響曲《京劇》》、第四交響曲《廈門》在聽眾中不斷引起強烈共鳴。2008年完成的清唱劇《禹王治水》在藝術上更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這些作品先后由Philips、雨果、DG、EMI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他的藝術成就多次被國內外各種媒體報導,近年來被香港出版的《華人》,臺灣出版的《樂覽》和美國出版的英文《音樂中國》等刊物作為封面人物。 1993年,鮑元愷應美國新聞總署之邀赴美國七城市訪問講學。1994年至2000年七次赴臺灣擔任客座教授、世界華人征曲比賽評委和交響樂團藝術指導。1996年2月2日在北京和臺北同時舉辦其作品〈炎黃風情〉的兩岸同步音樂會。1997年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邀請赴東南亞訪問。2001年赴歐洲訪問,并在瑞典和芬蘭舉辦其作品交響組曲《臺灣音畫》的專場音樂會。
鮑元愷從教三十余年,在海峽兩岸親傳弟子百余人,其中劉長遠、劉彤、伍嘉冀等已經成為蜚聲樂壇的作曲家。 鮑元愷1986——2005年任音樂學術期刊《音樂研究》編委,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獲文化部頒發的第七屆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1993年應美國新聞總署之邀赴美國進行官方訪問,2001年赴歐洲進行學術訪問,1994年至2005年間,九次赴臺灣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