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黃友棣,現年97歲,1912年生,廣東省高要縣人。他多才多藝,既是作曲家、演奏家、樂隊指揮家,又是音樂教育家、樂壇理論家,蜚聲中外的著名音樂大師。曾任中山大學、廣東省立藝專、香港珠海師院音樂教授。1957年赴歐洲深造,獲英國國家音樂院碩士學位,意大利滿德研究院作曲學位,1987年退休,后移居臺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那一代迄今僅存的一位音樂家。
黃友棣
在五線譜上跑“馬拉松”
黃友棣音樂成就卓著,一生經歷豐富,如同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箲鹌陂g,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以音樂為武器,創作大量抗戰名歌,《杜鵑花》《月光曲》《良口烽煙曲》等作品影響甚大。他倡導“大樂必易”“音樂全人教育”,一生作曲2000多首,眾多膾至人口成為經典在民間傳唱。他還有20多部音樂專著,不少譯成外文出版,為中國音樂的教育和推廣奮斗畢生。晚年,他宣布所有作曲和專著,不計版權,全部無償奉獻給社會,被譽為“音樂菩薩”。現在97歲的高齡,耳聰目明,身體硬朗,繼續創作不歇,被稱為“在五線譜上跑馬拉松的音樂家!
廣州灣的激情音樂歲月
抗戰期間,黃友棣走難粵北、茂名等地。在培才中學(今湛江一中)任教的中大同學譚國柱深知其音樂學問非凡,極力推薦他到該校執教音樂,加之學校董事長陳學森禮賢下士,盛情邀請,黃友棣于1945年1月,攜帶小提琴來到廣州灣(湛江市前身)。他到培才中學不久,便給廣州灣的音樂帶來全新的面貌,在學校組建指揮南路第一支管樂團為抗戰吶喊;成立粵西第一個大型歌詠合唱團傳播大眾呼聲;創作誕生湛江第一支正規校歌《培才頌》;還編劇創作了湛江第一部歌舞劇《錦銹山河》公演,湛江舞臺首次出現歌舞劇。黃友棣為日后湛江的音樂的普及、發展和提高注入新鮮的活力。
黃友棣不但在培才講課,還到韓江、河清等學校公開講學,使不少社會音樂愛好者得到教誨。他講學深入淺出,生動深刻,首先用小提琴演奏幾支世界名曲,繼而用通俗的語言分別講解樂理、聲樂知識和作曲原理。講了一段,又演奏幾支抗戰名歌謠,加深印象,繼續講述新音樂的精神、音樂欣賞方法、音樂生活化和生活音樂化、民族音樂之創作等課題,給湛江青年學生和音樂愛好者留下難忘的印象。當年培才學生陳翼、吳玉秀、梁水生、梁佩貞今已七、八十歲,對黃友棣的動人講課仍記憶憂新,對他誨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贊賞不已。
黃友棣在廣州灣經歷了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日本投降、廣州灣光復、湛江建市。為歡慶抗戰勝利,湛江建市雙喜臨門,黃友棣親自策劃組織大型文藝慶;顒。他和老師們趕夜創作大型四重大合唱《勝利之獻》,在赤坎百樂殿戲院演出,還上臺拉小提琴,為青年老師謝世偉演唱《嘉陵江上》伴奏,宛轉悠揚的琴聲,博得觀眾雷鳴般掌聲。隨后,他又指揮管樂團和歌詠合唱團參加抗戰勝利大游行,用音樂表達勝利的喜悅,對和平的渴望。余興未盡,他又突擊編劇、作曲、導演歌舞劇《錦繡山河》,全劇由培才中學、附小、附設幼兒園組合演出。老中幼登合齊演,闡釋“驅魔復國”,鼓舞市民建設戰后家園,一連數晚在赤坎太平戲院公演。由于題材感人,演技逼真,形式新穎,場場爆棚,獲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這是湛江的第一部歌舞劇創作,也是歌舞劇首次出現在湛江舞臺,意義深遠。
黃友棣成立粵西第一個大型歌詠合唱團。
對湛江一往情深
抗戰勝利后,中山大學回遷廣州,籌備招生復學,黃友棣原是中大教授,接通知回校任教,1945年底依依不舍離別湛江。在湛江雖只有短暫的一年,但湛江學子勤奮好學,市民熱情愛國,民風淳樸好客,給他留下難忘印象。他對湛江一往情深,在傳記《樂海天涯》一書,用5000多字大章節“恩深如海”記述他在廣州灣的經歷,字里行間流露對湛江的真情,對湛江師生和民眾的摯愛。長期以來,黃友棣十分關注湛江的發展,關心湛江教育事業的進步。他精選15部作品和專著送給湛江一中校史室留念。學校逢五逢十的大校慶,他年歲高不便參加,每次都熱情洋溢發來賀信、賀電或題詞祝賀。2003年喜聞一中建起藝術館,已91歲的黃友棣欣然接受邀請題寫館名,從臺灣寄來“雪卿藝術館”五個遒勁大字,還贈送一臺鋼琴給藝術館。
黃友棣的學生,對恩師也始終敬重愛慕。2006年集資塑造一尊黃友棣銅像安放在藝術廳。塑像由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原培才學生李炳榮創作完成。
湛江晚報 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