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 董雪
柴亮并不是要讓這些孩子一定成為職業的音樂家,而是希望用音樂為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和平等,幫助他們抵抗物質上的貧窮
“音樂不是奢侈品,不是我們錢包鼓了的時候才來消費的多余物;音樂不是消遣,不是娛樂,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人類生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痹谥滦律议L的歡迎詞中,美國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主任卡爾·伯納克說的這段話打動了許多人的心。柴亮,作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剛好在用他的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
創立“音樂之帆”
作為小提琴家的柴亮,曾在許多音樂大賽中獲得重要獎項,并于1993年獲全美華人最高藝術成就獎,他與許多世界知名樂團合作過,也在世界許多著名音樂廳的舞臺上施展過才藝。但是提及這些,柴亮的態度始終是淡然平和的。
柴亮用幸運來概括自己的音樂生涯:父母都是沈陽音樂學院的教授,所以對音樂不曾陌生;從沈陽音樂學院到中央音樂學院再到朱麗亞音樂學院,他得到的教育都來自最好的老師、最好的院校。柴亮肯定自己對于音樂的熱愛以及自己為之付出的心血,但他也相信,這樣的機會,并非每一個熱愛音樂并努力為音樂付出的人都能得到。
也許正因為自覺幸運,柴亮對這個社會更多地持以感恩和回報之心。2003年回國后,他回到母校中央音樂學院任教;2009年1月,他和好友成立了“音樂之帆少兒資助項目”,開始通過慈善關注社會,通過音樂幫助孩子。
“音樂之帆少兒資助項目”是以音樂為主題和載體的慈善項目,希望通過免費的音樂訓練,來幫助窮苦孩子遠離貧困所帶來的孤獨、自卑。
2009年1月,委內瑞拉玻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在中國國家大劇院進行了令人震撼的演出。該團的所有演奏家都是由曾經孤獨、貧窮的少年組成,他們都有幸受助于委內瑞拉著名的慈善機構——“音樂救助體系”,該體系成立近30年,受資助人超過29萬。這次演出成為了“音樂之帆”計劃的靈感來源。
但是,一場演出帶來的感動還不足以解釋一個慈善項目的誕生和發展。柴亮成立“音樂之帆”,也和其在美國多年的留學生涯有關。
柴亮對美國相對完善的慈善事業深有感觸。在那里,他經常隨樂團到老人院、精神病院、殘疾人院,甚至監獄等地方演出;而他留學所需的學費也全部受助于一些不相識的人。
柴亮回國后,看到那些窮苦的孩子,就想到當初的自己,他渴望做一些事情,并且期待這些事能夠對這些孩子以后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積德行善,中國幾千年來都是這樣,國外也是一樣。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才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讓我去行善、去幫助別人。所以說是‘音樂之帆’選擇了我,是這樣一個好項目給了大家聚到一起的機會來幫助這些孩子,”柴亮這樣評價最初創立“音樂之帆少兒資助項目”于他自己的意義。
用音樂抵抗物質上的貧窮
柴亮相信,音樂能摒除個人色彩而具有跨越時空的共性,它能涵蓋生活中精神層面所有的意義,“一切生活中解釋不了的東西音樂都能解釋”。他也相信,音樂對于這些孩子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能給他們帶來自信。
“音樂之帆”計劃的受助對象為沒有機會享受到音樂教育的弱勢群體。這些孩子由于物質上的貧困而處于相對邊緣的境地,很容易為此感到孤獨和自卑,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物質上的幫助固然重要,但是難以讓他們擺脫這種自卑感,音樂則不同,音樂能帶給孩子們自信,而從精神層面來講,得到自信才能真正幫助他們。
提到這些,柴亮的臉上流露出明顯的快樂和欣慰。“當孩子們自信、陽光地站在臺上演出時,他們知道自己不比別人差,”他說,“因為大家都在聽,在給他們掌聲。我們就是要給大家這樣的概念——這些孩子可以達到他們想達到的任何目標,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也是可以做夢的,而且只要堅持,夢想就可以成真。”
在柴亮看來,“音樂之帆”的目的不是要讓這些孩子一定成為職業的音樂家,而是用音樂為孩子們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和平等,幫助他們抵抗物質上的貧窮。
2010年5月15日晚,“音樂之帆周年慈善夜”在普度寺寧靜的夜色中展開,被資助的孩子們與柴亮一起登臺匯報演出,全場嘉賓高舉燭光,沉浸在感動和溫馨的氛圍之中。
“音樂之帆”成立一年多以來,柴亮已經數次與孩子們一起登臺演出。曾在各種舞臺上演出過的柴亮,與孩子們在一起有著別樣的感受,“感覺自己不是在臺前,而是在后面欣賞他們,就像父母看孩子領獎一樣,我是在后面看著他們、支持他們!
由于時間和精力的緣故,柴亮很少親自給這些孩子上課,但是他喜歡看自己在中央音樂學院的的學生給孩子們上課,每次看到這些孩子的一點點進步,他都會得到一種夸張的滿足,“就像我的兒子剛會做體操、會畫畫的時候,我都感動得快要流淚,覺得孩子真了不起!
慈善之路漫漫
音樂之帆成立一年多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2009年10月,音樂之帆獲“中國希望60夢想”贊譽;12月,柴亮獲得“時尚先生年度公益人物”。
柴亮稱這些是出乎自己意料的。最初成立“音樂之帆”時,柴亮一直以為“在干一些只有我一個人能理解的事兒”,但事實上,很多人在項目成立之初就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有些甚至純粹是出于對柴亮的信任。
做慈善并沒有想象中簡單,最初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幫,但因為是以慈善的名義,很多“帆友”都會站出來不遺余力地幫忙。而“音樂之帆”從“殺熟”拿到第一筆項目資金到現在,已經形成了系統化的管理和運行體系。
柴亮對于“音樂之帆”也有很多設想和期待,作為音樂家,他希望未來的某一天這些孩子能站在世界舞臺上,像委內瑞拉玻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一樣,代表著世界潮流。
柴亮希望能用音樂去影響更多的孩子,去接觸他們的心靈。也正因如此,在最初選擇這些孩子時,沒有考慮任何音樂天賦的因素,只要孩子們想要報名都可以,他們學得好與壞也并無關系。
已近不惑之年的柴亮,是灑脫、風趣而快樂的。做慈善于他來說是回報社會的方式之一,是將自己曾經得到的東西再給出去,這種對于社會的回報帶給他的不是責任感和壓力,而是源自內心的滿足感。
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正在日益走向成熟!斑_則兼濟天下”,有許多像柴亮一樣的名人都在為慈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需要也呼喚更多的“柴亮”,去關注社會邊緣群體,關注他們的生活,更關注他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