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圖片說明)2007-05-03日,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民族音樂教育家、86歲的黎松壽和夫人曹志偉正在參觀阿炳故居。他們于1950年9月2日陪同楊蔭瀏、曹安和為阿炳錄音,留下了《二泉映月》等不朽名曲。
揚子晚報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黎松壽,因肺部感染醫治無效,5月25日下午2時在南京去世,享年89歲。作為一個一生致力于傳播阿炳作品的著名音樂家,黎老與阿炳保持20多年亦師亦友情感關系,曾被阿炳親切地稱為“松倌”。昨日,記者前往黎老家中,聽其家人講述黎老生前的點滴。
阿炳以他為知音,而他得阿炳真傳
黎松壽一生執著的音樂事業與阿炳息息相關。和阿炳家只隔了24戶人家,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學,黎松壽很小就結識了阿炳,并耳濡目染得到了民間音樂家阿炳的真傳。“那時候經常和一群小伙伴去阿炳家玩,阿炳沒有小孩,因此很喜歡小孩上門,不過他經常會囑咐一句,二胡和琵琶絕對不能動。”當年廣東音樂流行全國,祖籍廣東且學過廣東音樂的黎松壽成了阿炳喝酒聊音樂的最佳“拍檔”。“阿炳是那種唱片聽了幾遍,就能吹拉彈唱起來的人。”阿炳的記憶是黎老一家人共同記憶,黎老妹妹黎美玲說。
黎松壽參與搶救《二泉映月》的往事很多人都知道。當年在南京古林寺國立音樂學院進修的黎松壽,偶然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引起了楊蔭瀏教授、劉天華大弟子儲師竹的注意,他們決定前往無錫記錄整理阿炳的作品。據黎老的愛人曹志偉回憶,1950年9月,在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閣,“當時我和我爸爸也在場,是他聯系的場地,”楊蔭瀏、曹安和與黎松壽,終于將阿炳親自演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以及琵琶曲《龍船》等共6首刻制在了錄音鋼絲上。“再加上阿炳的妻子,還有音樂家祝世匡,當時共有8人在場,如今老黎也去了,見證者中只有我還活在這世上了。”后來,黎松壽還和導師儲師足一起為《二泉映月》擬訂弓指法,為其廣泛流傳奠基。如今,曹志偉仍珍藏有《寒春風曲》的原版帶子,而阿炳原聲的《二泉映月》現藏于國家博物館,“如果有機會,我希望把這個寶貴資料捐給國家。”
用文字和影像展現真實的阿炳,成了遺憾
黎松壽長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一生嚴謹治學,家人笑稱其為“外太空”的音樂家。在黎老最后的日子里,由于病痛的折磨,已經無法恢復意識,“高度營養不良,意識不能恢復,到最后,連呼吸機都打不下去,我們看了特別難過,他一個搞音樂的,你讓他看不見聽不見,這是他最不愿意的狀態……”曹志偉告訴記者,25日中午,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黎老走得很平靜。黎松壽的家中陳設十分簡樸,其家人告訴記者,黎松壽的退休工資不過3000多塊一個月,好在物質不是他在意的東西。“教了好多學生拉二胡,從來不會收錢”。一部泛黃的手稿引起了記者注意。說起這部手稿,就不得不提起黎松壽出過一本有關阿炳的書,“當時是別人牽頭出的,他對這部書很不滿意,認為其中一些對阿炳的描述并不客觀。”曹志偉說,黎松壽是一個非常較真的人,也很固執,不能容忍一點不真實的記錄。“既不能因為他創造了音樂經典就把他拔得很高,也不要因為阿炳生命中的污點而將他全盤否定,那些都跟特定的環境分不開”。為向世人還原展現一個真實的阿炳,一個寫,一個幫忙抄,黎老和曹志偉從上世紀80年代就動筆整理有關阿炳編年的書稿,可這些珍貴的資料至今仍無緣出版。
25日送走黎老的親朋隊伍中,有一位來自央視的編導。央視《東方之子》欄目曾給黎松壽做過一期訪談,就在黎老去世前,該欄目錢導還一直和其保持聯絡,醞釀拍攝一部真實反映阿炳生平的紀錄片,可惜現在已經成了黎老未完成的心愿。
丁立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