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聰在指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練琴。
引言
他是《思鄉曲》和《第一回旋曲》的作者,前者是我國現代第一
首走上國際舞臺的小提琴作品,后者是我國第一首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小提琴作品。他,就是中國20世紀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馬思聰,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和演奏的奠基人,把中西音樂熔于一爐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音樂巨匠。
馬思聰是最早赴歐洲學習小提琴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用小提琴演奏中國作曲家自己小提琴作品的中國人,他窮盡一生創作數十年,他的作品涉及小提琴音樂、交響音樂、歌劇等多個領域,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中非常少見。
□馬思聰大事年表
1912年5月7日:生于廣東海豐縣海城鎮。
1923年:隨長兄馬思齊赴法國學習小提琴。
1925年:考入法國南錫音樂學院,師從著名小提琴家奧別多菲爾教授。
1928年: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提琴班,成為該院第一個中國學生。
1930年:拜法國作曲家畢能篷為師學習作曲。
1931年:回國創辦私立廣州音樂學院,出任院長。
1933年: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
1937年: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教授,創作《思鄉曲》并成為他的代表作。
1946年:任上海音樂協會理事長,并擔任臺北交響樂團指揮。同年底,任廣東省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
1949年:經香港到達北平,參加新中國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并光榮地出席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同年底,就任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院長。
1955年:擔任波蘭第九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評委,發現了中國鋼琴天才傅聰。
1967年:因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被迫出走香港,輾轉抵達美國。
1985年2月6日:文化部發出了《關于對中央音樂學院黨委為馬思聰“叛國投敵”案平反的意見》。2月12日,馬思聰接到了祖國為他平反的正式通知。
1987年5月20日:在美國費城病逝,享年76歲。
海豐的海是很特別的海,站在海豐的大海前,一股濃重的咸味撲面而來,使人再也無法平淡起來,用當地人的話來說這就叫“加點料”。據說,海豐取義于“南海物豐”,又說取義于“臨海物豐”,總之一切皆與一個“豐”字有關。我們查了一下史書,海豐的縣城早先名喚“海城”,相傳早在上古夏商之際,這里便有先民生息綿延。
“天上雷公,地上海陸豐”——這是海陸豐一帶的人的自稱,可見雖久與水親近,可這里的人仍舊有著火一樣的剛烈性格。海豐近代出過三個名人,中共早期領袖之一、海豐農民運動領導者彭湃,國民黨右翼代表、廣東都督、與孫中山政見不合的陳炯明,還有就是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馬思聰。
雖然馬思聰11歲便出國留洋,但他對海豐這片生他養他的故土卻有著難以割舍的鄉愁。馬思聰曾說過:“我愛故鄉那潮濕、帶著咸味兒的海風。一聞見海的氣息,我的靈感就來了!”同樣,家鄉的人也沒有忘記他,不僅馬家老宅得以完好保存,而且馬思聰更是在這里婦孺皆知,家鄉人以他為榮,連小孩子一聽馬思聰都會說,“當然知道啦,他是神童嘛!”
“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繼承我們的父兄,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海豐的孩子還給我們唱起了這首《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其實,每一位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想必也都會唱這首馬思聰作曲、郭沫若作詞的少先隊首支隊歌,只是這首歌如今出自孩子之口,不免讓人感慨萬千。
沒有“基因”的音樂神童
1912年5月7日,一個男嬰在廣東海豐縣海城鎮幼石街一戶書香門第呱呱落地了。男嬰的父親馬育航給兒子取名為馬艾,取艾字聰明、健美、長壽之意。后來小馬艾上小學,馬育航給兒子正式取名為馬思聰。
馬思聰的父親馬育航,又名馬繼猶,1900年中清朝光緒庚子科秀才,取得廩生。追溯馬氏家族的祖輩,未見一個有懂音樂之人,然而,沒有“基因”的馬思聰卻自幼就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海豐的地方戲很豐富,有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馬思聰的三嬸是個戲迷,每當三嬸去聽戲時,都會把喜歡音樂的小思聰帶上,聽完戲回到家里,小思聰就會裝扮戲中的角色像模像樣地唱將起來。后來,在馬思聰的影響下,馬家十兄弟姐妹中有五人走上了音樂的道路,至于他們的配偶、子女也大多從事音樂工作。有人說,“如果把馬家的人集中在一起,完全能組成一個交響樂團。”
9歲時,馬思聰隨父親到了廣州,寄讀于廣州培正小學。在那里,他學會了吹口琴、彈月琴,并很快就能用月琴彈奏幾首很長的粵曲,被人稱為“音樂神童”。1923年的暑假,馬思聰回到故鄉海豐,見到了從法國留學回來養病的大哥馬思齊。大哥帶回了一把小提琴,令小思聰為之著迷。此時,他也許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與小提琴緊緊地系在一起。
在自己的堅持與大哥的幫助下,小思聰的父母答應了他跟隨大哥一起出國學琴的要求。1923年的秋冬時節,11歲的馬思聰跟隨著20歲的大哥告別了故鄉,乘上遠行的輪船,西渡世界藝術之都——巴黎。
遍訪名家的旅法七年
到了巴黎后,在大哥的引見下,馬思聰投師學琴,很快技藝便大有長進。12歲時,馬思聰創作了自己最初的兩首小提琴獨奏曲——《月之悲哀》和《楚霸王烏江自刎》。前者是他在讀完一篇童話故事后有感而作的,后者則表現了他對項羽威風凜凜地率領千軍萬馬決戰沙場的敬意。
1925年秋天,馬思聰順利地考上法國南錫音樂院預科班。作為班上惟一的中國學生,老師和同學們都對這位從神秘、古老的中國來的學生很新奇,而讓他們更加吃驚的是馬思聰充沛的精力與興趣的廣泛。學期大考,馬思聰氣定神閑,揮弓自如,頗具小演奏家的氣度,最終獲得學院最優二等獎。
隨后,馬思聰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巴黎國立歌劇院教授奧別多菲爾,這是馬思聰赴法之后的第五位小提琴老師,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位老師。奧別多菲爾很快就發現馬思聰的技巧中存在著不少錯誤,經過良師的細心指導,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練習,很快,馬思聰的小提琴技藝大增。對奧別多菲爾,馬思聰終生都懷著深深的感激,他后來在《童年追想曲》一文中這樣寫道:“我永遠感謝奧別多菲爾先生,我所得的東西,無論直接或間接,多由他所賜……”1928年,馬思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巴黎國立音樂院提琴班,師從布殊里夫,他也因此成為第一個考入這所音樂名校的東方人。
由于馬思聰的父親馬育航失勢,馬家陷入到拮據的境地,馬思聰不得不暫時結束留學回國。在朋友的幫助下,馬思聰先后在香港、廣州、上海、南京等地舉辦了個人音樂演奏會,一時聲名鵲起,各地報紙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國音樂神話馬思聰”以及他演出的盛況。報道說“每次演奏,會場必人山人海”,并獻上了“馬君技術已入神化,實是絕大天才”的贊譽。
在此期間,躊躇滿志的馬思聰運用中國古詞的意境,創作了歌曲《古詞七首》,他希望能像德彪西的《畢里底士的歌》描繪古希臘那樣描繪古代的中國。帶著“要好好地學習和聲學和作曲”的渴望,馬思聰于1930年初再度赴法國留學。在奧別多菲爾的安排下,馬思聰成了著名作曲家畢能蓬的入室弟子。雖然跟畢能蓬學習作曲僅一年時間,但馬思聰受益匪淺。日后,馬思聰這樣寫道:“沒有他(畢能蓬),我會走上虛浮的道路,徘徊在不成熟、不完整的歧途……”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