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族創作《思鄉曲》
在中國藝術界,有兩位弱冠辦學的奇人:17歲時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的劉海粟和19歲時創辦私立廣州音樂院的馬思聰。在同鄉陳洪的幫助下,馬思聰在1931年與一群熱衷音樂的青年在廣州辦起了音樂院,馬思聰不僅出任院長,還教授小提琴、鋼琴、作曲理論、視唱練耳等課程。
雖然學校的經費日顯拮據,但馬思聰和他的同事們還是埋頭苦干,在這里他還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鋼琴班的女學生王慕理。王慕理非常仰慕馬思聰的才華,而馬思聰也愛王慕理的聰穎賢惠,1932年,這對以琴為媒的師生之戀終于奏響了“婚禮進行曲”,剛滿20歲的馬思聰當上了新郎。從此,這段“琴瑟之好”忠貞篤誠,綿延了55個春秋……
結束了蜜月,馬思聰去南京中央大學擔任講師,全家遷居南京,在玄武湖畔一座風景如畫的小樓里平靜地生活了三年。這三年時光,是馬思聰創作收獲頗豐的一個時期,玄武湖的寂靜引發了馬思聰創作了《降B大調鋼琴弦樂三重奏》,而金陵鶯歌燕舞生氣盎然的早春,則令馬思聰寫出了《G大調第一小提琴鋼琴奏鳴曲》。他還以家鄉海豐民謠《白字調》為素材,創作出了《搖籃曲》。身在巴黎的畢能蓬看過馬思聰寄來的譜子回信說:“技巧是一流的,你作的是嚴肅的音樂,你走的路是正確的。”
1935年2月,馬思聰在香港成功舉辦了小提琴演奏會,香港媒體普遍認為馬思聰的表現有力地駁斥了一些人宣稱“中國人根本不能真正領悟和欣賞西方音樂”的說法,稱馬思聰的演奏“已經使他躋身世界級小提琴手的佼佼者之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馬思聰應聘為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厚積薄發的他創作出了代表作《思鄉曲》和《第一回旋曲》,這兩首作品也同樣是我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第一批成功之作!端监l曲》是馬思聰寫的大型管弦樂曲《綏遠組曲》(《內蒙組曲》)中的第二樂章,馬思聰的創作靈感來自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這首只有短短八小節的民歌擁有質樸而優美的曲調,被馬思聰天才地創作出一連串新的旋律,對原民歌所表現的個人悲慘命運和鄉思之情做了更深的拓展。這首作品寫于抗戰初期祖國大片領土被占、人民流離失所的背景下,也使它有了更為豐富的大眾情感。
《思鄉曲》動人的旋律,總會勾起每一個游子的無盡鄉思。1990年6月1日,被塵封了半個世紀的張學良,首度在臺北圓山飯店公開慶祝九十華誕。席間,老人提出要求——“聽《思鄉曲》”。當《思鄉曲》的凄愴的旋律響起在慶祝大廳的時候,張學良潸然低首,哽咽無語,而圍護著老人的人們無不默默流淚。
首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1946年,馬思聰先后任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臺灣交響樂團指揮、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和廣東省立藝術?茖W校音樂系主任等職。他先后創作了《拋錨》、《民主》、《祖國》、《春天》等多部大型聲樂套曲,從中鮮明地表達了他對當時國統區反動統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一個民主、平等的新中國必將出現的堅定信心。在《祖國大合唱》中,馬思聰使用陜北民歌曲調鋪就開篇的歌曲,象征著“光明從延安來”。
隨著解放戰爭的開始,馬思聰兩次拒絕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請馬思聰到美國大學任教的“盛情”。1949年4月,馬思聰和一百多位知名愛國人士,從香港經煙臺抵達北平。10月1日,馬思聰光榮地出席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他興奮地譜就慶祝新中國誕生的《歡喜組曲》。
不久,周恩來總理接見馬思聰,詢問“如何在一片廢墟上發展新中國的音樂事業?”馬思聰提出“人才第一”的觀點,建議建立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以培養新中國的音樂人才,他的建議與周總理不謀而合。1949年12月18日,馬思聰隨周恩來出訪蘇聯歸來,即被政務院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時年37歲。
飄零海外的“饑餓幽靈”
馬思聰是一匹千里馬,同時也是一位伯樂,他一生致力于發掘音樂人才,其中很多被他發現的“好苗子”最終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界的殿堂級人物。1952年,馬思聰“隔墻聽音”,錄取15歲的林耀基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學習。兩年后,他再破格錄取13歲的盛中國,并親自點派林、盛二人赴蘇聯深造。1955年、1958年,馬思聰分別擔任肖邦鋼琴比賽和柴可夫斯基鋼琴和小提琴國際比賽的評委,從而為世界捧出了兩位鋼琴大師傅聰和劉詩昆……
正當馬思聰準備為中國音樂做出更大的貢獻時,時間的腳步卻邁到了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很快,由于“學習小提琴是迷戀資產階級思想和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學生一個個退學了,而馬思聰也變成了“資產階級反動權威”。他一天到晚低頭受審,在地上爬行,甚至因為姓馬而被強迫吃草。這些都沒有讓馬思聰絕望,但1966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和海外僑胞廣播開始曲,停止播放他創作的《思鄉曲》,讓他頓時陷入萬念俱灰的境地,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馬思聰決定——出走。
1967年1月15日夜,回到廣東養病的馬思聰攜帶著他那把至愛的、出自300年前意大利名匠之手的小提琴,與妻子、子女,登上電動船悄然出海,往香港方向駛去。隨后,他們登上前去美國的飛機。五年之后,周恩來總理對來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這么一段話:“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背井離鄉到國外去,我很難過!
在《思鄉曲》完成了整整30年之后,馬思聰也成為了思鄉之人,他稱人在異鄉的自己為“饑餓的幽靈”?途用绹20年,馬思聰先后完成了第三、第四《小提琴回旋曲》,《雙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獨奏《阿美組曲》,弦樂合奏《高山組曲》,聲樂套曲《阿美山歌》等作品。
終未歸鄉洗客袍
1984年10月,中央音樂學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了三份報告,申請為馬思聰徹底平反、落實政策。同年12月31日,公安部作出《關于對于中央音樂學院黨委為馬思聰“叛國投敵”案平反意見的決定》,1985年2月6日,文化部發出《關于對中央音樂學院黨委為馬思聰“叛國投敵”案平反的意見》。一星期后,馬思聰就收到自己的冤案被徹底平反的通知,喜出望外的馬家燃放煙花以示慶賀。當天,馬思聰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春天逐漸又回來了,祖國也逐漸走近了……”
這一時期,已是古稀之年的馬思聰仍舊沒有停下創作的筆,他將維吾爾情詩《熱碧亞——賽丁》改編為歌劇,同時,他還從《聊齋志異》中得到靈感,創作了芭蕾舞劇《晚霞》。馬思聰最大的愿望就是《熱碧亞》和《晚霞》能在“適當時刻”在祖國上演,可他期待的“適當時刻”還沒來臨,他的生命之路卻已至盡頭。
1987年3月,馬思聰患感冒住進醫院,后轉為肺炎并復發了心臟病。5月20日,中國一代音樂巨匠馬思聰與世長辭,終年76歲!艾F代蘇武”最終沒有葉落故土,那件滿是鄉愁的客袍也沒能歸鄉洗滌。
尾聲
馬思聰是最早赴歐洲學習小提琴的中國人,是第一個用小提琴演奏中國作曲家自己小提琴作品的中國人,他窮盡一生創作數十年筆耕不輟,他的作品涉及小提琴音樂、交響音樂、協奏曲、大合唱、室內樂、鋼琴音樂、歌劇、舞劇、藝術歌曲、群眾歌曲多個領域,涉獵之廣、創作之豐、水平之高,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中非常少見。
2007年12月11日,馬思聰夫婦的骨灰在兒子馬如龍等四位親人的護送下抵達廣州。這位飄零異鄉的游子終于魂歸故里。在白云山麓湖邊,馬思聰與好友冼星海為鄰。
如今,在白云山麓的廣州麓湖公園聚芳園內,矗立著一座高達3米的馬思聰半身銅像,銅像下的花崗石上刻著他譜寫的《思鄉曲》總譜。生命飛逝,一切隨風,惟有大師的音樂與家鄉的山水、家鄉的人民同在。
(本文來源于晶報)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