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歌善舞,能書會畫,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很完美?但是,總有一些孩子,他們似乎天生少了些藝術細胞,一張口就不自覺地跑調,拿起畫筆總也畫不出那份神韻。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教育論文內交流會上,多名老師提醒,藝術教育,別忘了這些而班級里的“弱勢群體”。
翻樂譜翻出自信
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張文峰和周婕兩名老師在設計音樂活動上動了不少腦筋。在班級音樂會上,音準欠佳的孩子被請上了指揮臺,不敢表演的同學分到了搖串鈴、演奏蛙鳴筒等簡單樂器的任務,有些孩子還是不愿上場,老師便邀請他幫忙翻樂譜。孩子們忽然意識到,自己在整場演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按照教學要求,學生要學會邊彈電子琴邊唱簡單的旋律,對于“弱勢群體”的孩子們,老師們則讓他們先用打擊樂器給同學們伴奏開始。漸漸地,他們忘記了羞怯,音樂課上的笑容多了,聲音也響亮起來。
畫漫畫激發創意
美術老師李秀英坦言,單從技巧來看,不少學生學業優秀,但繪畫水平幾乎停留在幼兒園水平,線條幼稚簡單,用色單一。深受青少年喜歡的漫畫,成了“引誘”他們走入這扇門的“誘餌”。一個人完成創作有困難,老師便組織大家開展小組合作,你貢獻創意,我負責草圖,他用電腦軟件進行加工,每個人各展其長,共同完成作品。老師鼓勵每個小組走上講臺,用幻燈介紹自己的構思,每到期末,一場有趣的漫畫表演秀,則讓教室里充滿掌聲和笑聲。(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