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談古典音樂
晨報訊 “請問,我們在欣賞經典音樂時,應該以聽唱片為主呢?還是應該以聽現場演奏為主?”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女學生向白巖松求教。“且先把‘欣賞’去掉,對于聆聽者來講,經典音樂最重要的就在于感受。”這是昨天下午國家大劇院會員俱樂部精心策劃的“藝術1+1”系列沙龍之《永恒的古典——白巖松音樂訪談》上的一個場景。白巖松有一個觀點——音樂的聆聽者也是在參與著作品的再創作,進而與作品進行心靈層面的交流。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因此在聆聽時的感悟點和理解、感受都是不同的。
在活動中,白巖松首先為古典音樂“正名”,他認為更為準確的表達應該是“經典音樂”,他認為音樂只有好壞之分,不應該有古典、現代、流行的門類和高下之分。
白巖松白天必須在家準備晚上的功課,他自稱是“宅男”,所以每天都會聽上好幾張唱片,“不是為欣賞,只是在感受著。”他告誡初涉經典音樂的愛好者們“千萬別總想著我要聽懂”,他舉例聆聽卡洛斯·克萊伯指揮的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段旋律流淌而出……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東北森林和內蒙古草原那種遼闊的金秋即將逝去前的華美和傷感。”白巖松對克萊伯的指揮藝術的熱愛幾乎到了癡狂的地步,為此,他總是送給朋友們這張唱片分享其中的感受,而他最享受的就是朋友們的聽后感,“真好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