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音樂劇產業正在以一種意氣風發的姿態朝前挺進。SMG、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韓國CJ集團日前在上海宣布聯合成立亞洲聯創(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音樂劇為主營業務;中國內地第一個音樂劇劇團——高瞻音樂劇團月初在蘭心大戲院揭開第一部劇目《箱子里的人》的蓋頭。與此同時,上海第一座專業音樂劇場——正在原文化廣場地塊施工的新劇院也將于不久后面世。
“音樂劇的市場在上海已經形成。上海有望成為繼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之后的第三大世界級的音樂劇中心。”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聯創公司董事長滕俊杰信心滿滿。聯創的首部試水之作——本土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已經啟動了演員的選拔工作,并將于2011年在上海實現超過100場的駐場演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的音樂劇尚處于學步階段,從質到量都遠未成熟。“最簡單的一個指標,上海每晚能有20多出中外劇目同時上演,才稱得上音樂劇中心。”高瞻音樂劇劇團金復載如是說。目前,中國音樂劇的產業化發展還任重道遠。
走向產業化之路
“歐美經典音樂劇在上海的輪番駐演,已經檢驗了這個市場的消費力。”滕俊杰認為,上海已經打下了廣泛而又堅實的音樂劇觀眾基礎。這不僅僅是因為上海人的高消費力,上海人的音樂劇口味已逐漸被“養”起來了。
許多上海人仍然能夠記起2002年《悲慘世界》來滬的盛況。這是上海大劇院第一次,也是上海第一次引進世界著名的音樂劇作品。盡管上海人對音樂劇這門藝術形式知之甚少。但《悲慘世界》卻連演21場,不僅演出票一售而空,一張“黃牛”票足足從500元炒到了2000元。此后的8年間,上海大劇院又引進了《貓》、《劇院魅影》、《音樂之聲》、《獅子王》、《媽媽咪呀!》等多部名劇。其中,2005年《劇院魅影》和2006年《獅子王》的駐演場次都超過100場。此后,蘭心大戲院、上海城市劇院等也陸續有了音樂劇的身影。
“世界著名音樂劇在上海具有了生根發芽的可行性。”而聯創率先推出的落地之作正是本土版的《媽媽咪呀!》。《媽媽咪呀!》在全球市場有著不俗的成績單:共有13個語言版本;受眾超過4200萬人次;在超過240個主要城市連續上演12周年。而中文版將成為第14個語言版本。目前,演員選拔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估計將于明年1月份完成招募工作。并計劃于2011年上海首演后在北京、廣州巡演,最后在上海駐場演出。駐演的地點很有可能定于新建的文化廣場。
以劇目為核心、建造專門的劇場演出,這是聯創借《媽媽咪呀!》“撬動中國音樂劇產業化杠桿”的第一步。除《媽媽咪呀!》外,公司正在推進音樂劇《貓》、《歌劇魅影》、《獅子王》等劇目的版權合作。
從引進原版劇目到排演中文版,這是進步還是退步?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解釋,這不僅可以學習國際運作模式和服務流程,同時也能尋找和巡演中國自己的優秀人才。比如,根據《媽媽咪呀!》制作方小星星公司的版權合同要求,英方將派出專業團隊協助中方選拔包括導演、編舞和音樂總監在內的創意團隊,以及舞美各部門的技術團隊。而這批在“嚴苛”指導下成長的中國班底有望成為上海音樂劇發展的生力軍。
原創時代還未來臨
“上海每晚能有20多出中外劇目同時上演,才稱得上音樂劇中心。”金復載對上海音樂劇的高調前進提了一個醒。上海的舞臺上,原創音樂劇的空間在哪里,這是一個問題?
其實,在《悲慘世界》到滬的同一年。本土音樂劇也在悄然起步。《紅河谷》、《三個和尚》、《濟公》等近千部影視劇的作曲者金復載與吳貽弓導演等一起制作了當時上海舞臺上第一出原創音樂劇《日出》,“那時,國內音樂劇的市場接納度還非常低。我們其實都不清楚音樂劇到底是什么”,上演時的落寞和《悲慘世界》掀起的觀賞風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此后的幾年間,原創劇目大量上馬,但無一不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成為過眼煙云。
既沒有觀眾群,又沒有專業人才,這是金復載對原創音樂劇環境的基本認識。雖然中國音樂劇的第一座蓄水池——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2002年已經成立,但專業人才儲備的問題一直未解決。“音樂劇的運作模式沒有真正在國內建立起來。原創戲少,沒有固定的收入,真正從事音樂劇的演員寥寥可數。”眼看著音樂劇系五屆,120多名畢業生紛紛轉行,擔任系主任的金復載痛心疾首。“我們其實也排過很好的劇目,比如《我為歌狂》、《六祖慧能》、《旋轉木馬》,但長演的機制和規模效應都沒有形成。”無戲可演,一些音樂劇系的尖子生選擇遠赴日本,投身日本四季劇團。而之所以成立高瞻音樂劇團,正是為了“挽留骨干力量,培養隊伍”。
對于原創劇的遇冷,金復載解釋,一方面是由于劇目沒有駐演的劇院,“好戲、品牌編創不是一場戲就能出來的”。前有店后有場,才能磨出好戲,形成品牌效應。另一方面,“國內從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最豪華、最成熟的經典劇目,以為音樂劇就應該是舞臺華麗的大戲。”恰恰相反的是,國內并沒有制作大型音樂劇的創作能力,做一個,死一個。“原創劇應不懼從小做起”,這也是高瞻音樂劇團目前的創作方向。
看到了直接走原創道路的高昂成本,聯創制定了音樂劇生產“三步走”的規劃。張宇介紹:第一步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這個階段已經完成;第二步,制作“中文版”的國外經典劇目,這是《媽媽咪呀!》試圖開創的局面;第三步,才到原創本土音樂劇的階段。“這一步的時機何時成熟,并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但我們會努力地朝前做。”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