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冷靜的研究者、熱情的歌迷”―――《地下鄉愁藍調》的作者、臺灣作家馬世芳如此形容張鐵志,這似乎是對張鐵志“多重身份”最貼切的概括和描述。身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張鐵志主攻的方向是政治經濟學,但兩岸文藝青年對他的認知、熟悉和喜愛,還是緣于他的音樂評論。
“冷靜的研究者、熱情的歌迷”―――《地下鄉愁藍調》的作者、臺灣作家馬世芳如此形容張鐵志,這似乎是對張鐵志“多重身份”最貼切的概括和描述。身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張鐵志主攻的方向是政治經濟學,但兩岸文藝青年對他的認知、熟悉和喜愛,還是緣于他的音樂評論。
早在2004年,張鐵志就在臺灣出版了第一本著作《聲音與憤怒》,這本書“顛覆”了人們對于音樂評論的刻板印象和認識―――它巧妙地將目光瞄準了音樂與社會運動的關系。時隔六年后的2010年,張鐵志帶著他的第二本音樂評論作品《時代的噪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又出現在人們面前,將之前其關注的搖滾樂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在張鐵志看來,時代在變,但“搖滾樂中反抗的力量從沒有削弱過”。
《時代的噪音》深入檢視了20世紀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群英譜,探索來自民間的“抵抗之聲”與他們所處時代的關系,討論音樂到底如何能產生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除此之外,本書還從音樂的側面刻畫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史:從20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與工運早期階段、30~40年代的左翼運動、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60年代的反戰運動和民權運動,70~80年代的經濟轉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義,以及90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因此,可以把這本追溯音樂歷史的書當作一本“音樂抗爭史”來看,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不管是歐洲,還是美洲,音樂都以它不屈的力量和精神留下了一個個傳奇的故事和動人的旋律―――我們不應該忘記。
在張鐵志看來,整個20世紀,搖滾樂的命運一直與“抗爭”有關:從20世紀初的工運歌手喬・希爾到20世紀末的反對獨裁統治的PopMart巡回演唱會;從“唱人民的歌,為人民歌唱”的伍迪・格斯里,到“像一塊滾石”的鮑勃・迪倫;從“掀起白色暴動的朋克”的沖擊樂隊到“用音樂殺死資本主義”的比利・布雷格;從“永不妥協的民歌之后”瓊・貝茨到“相信民眾力量的詩歌搖滾”帕蒂・史密斯……這些歌手們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經歷了無數全人類共同的大事件,成就與限制,美麗與哀愁,戰爭與和平,發展與落后,理想與現實,抗議與忍耐,希望與失望,理性與非理性……無數的音樂人用他們的歌聲來反抗一切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反抗”帶來了音樂文化與社會關系牽牽絆絆的一個小小的鏈接―――這是人性的解讀,也是世界文化與歷史的切片。
“音樂能夠改變社會嗎”―――這是《時代的噪音》想要關注和探討的核心話題。搖滾樂的精神中一直有一種反叛與不滿的力量。搖滾歌手崔健也說過,“搖滾樂必須要以憤怒為基礎”。但是,當下許多年輕人活在一個“愚樂”的世界里,理想變成了實用主義的生存觀。作者說,當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寫著“這把吉他會殺死法西斯”時,沒有人比他更相信音樂的力量。但在斯普林斯汀、瓊・貝茨、沖擊樂隊乃至U2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業體制與抗議信念的矛盾和糾結、退讓和妥協……
然而,音樂又確實不曾失去力量,也從不曾失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這是音樂最偉大的魅力,即音樂或文化作為一種感性的力量可以沖擊、影響人們現有的價值與理念。因此,張鐵志深信:“音樂作為‘時代的噪音’,不只是在于其提出社會議題―――還在于它既可以是美學上的噪音,也可以是‘異議’之聲。事實上,不論是音樂的先鋒性對主流美學的挑戰,或者是在虛偽時刻對真誠人性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反抗的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音樂人確實意欲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思時代,甚至介入歷史。”
來源: 海南日報 潘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