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恒是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是中國民族樂壇上相當活躍的人物之一。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管樂研究會會員、以及中央民族樂團獨奏演員,中國笛子首席。
王次恒195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在青少年時代就隨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學習,后于1980年同時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兩府。他選擇了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還得到中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家并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1984年自中央音樂學院畢業。進入中央民族樂團成為笛子獨奏演員。此期間又先后受益于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由于他的好學不倦與不斷求索,在音樂處理上體現出較高的音樂修養。深深地突出了南北兩派笛子綜合性的傳統風格。
王次恒的演奏醇厚圓潤、典雅華麗、又高亢明亮、豪放熱情、剛柔相濟、極富個性。他不但先后參加了“振興中華之聲”、“振興民族音樂”、“絲竹神韻”等重大音樂會的演出活動并擔任獨奏,受到音樂前輩呂驥、李煥之、時樂蒙等的贊賞。而且和作曲家密切合作,寫作了不少新的樂曲,并首創了“卡腔”、“滾奏”等新的竹笛技巧,以及大膽地將北方小邦笛所擅長的大段連續吐音與大跳運用在低音笛的演奏上。
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演奏藝術,使王次恒多次在中國境內境外的音樂比賽中獲獎。包括1982年以笛創作曲《桑園春》獲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作品三等獎、1987年在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上獲獨奏一等獎、1989年首屆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中獲二等獎、1989年七月份在朝鮮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以及1991年參加中國文化部演出評比獲優秀演員獎。
王次恒于1990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個人的笛獨奏音樂會,得到民族音樂界極高的評價。呂驥先生特別稱之為:“王次恒的演奏在繼承我國傳統演奏法的基礎上,敢于突破、敢于創新,是當代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王次恒也多次代表中國出訪過奧地利、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國,場場演出均獲成功,獲得高度的贊譽。
王次恒十分注重文化修養,又虛心向學,不對任何流派抱有偏見,永遠在思索著如何建立個人獨特的演奏風格。
簫聲笛韻性情人——訪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恒
文/孟建軍
“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沒有搞音樂的,我學音樂是時代的產物”,在王次恒家里,他向記者聊起了他的過去:“小時候,我與外婆住在杭州。一次,當音樂老師的舅媽來看外婆,順便把在浙江越劇團吹笛子的學生也帶來了。舅媽的學生吹笛子時,正在哭鬧的我竟止住了哭聲,凝神聽他吹笛子,那個吹笛子的學生也覺著很有趣。”王次恒談起大人們提起過的這些早年的事情,笑說自己的笛緣也許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其實,王次恒真正接觸笛子是在文革期間。當時,王次恒所在班級的同學幾乎都學吹笛子,他自己也因此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每當街頭廣播里播放笛子曲時,王次恒總會駐足聆聽。中學時,他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宣傳隊。當年的《春苗》、《創業》等影片上映后,王次恒能很快把里邊的插曲改編成笛子獨奏曲演奏,他還經常代表學校出去比賽并年年獲獎。
1978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若不是在農場當了13年農民的哥哥王次炤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王次恒還沒有勇氣參加音樂學院的考試呢。因為文革時期他曾被數家文藝團體錄取,終因父親有所謂的“歷史問題”而被拒之門外。
這個祖輩沒有人從事音樂工作的家庭欣逢盛世,兩個孩子先后跨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大門。從此,這個普通人家便誕生了兩位從事音樂的藝術家,一個是哥哥王次炤,現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另一個就是王次恒,著名笛子演奏家。
說起考試還有一段趣事:1980年的一天,22歲的王次恒從中央音樂學院參加完笛子專業考試之后,又日夜兼程奔赴上海。在上海音樂學院報名處,工作人員竟勸他別報了,說笛子專業與中央音樂學院一樣也只招一名,況且還有當年附中的畢業生也參加考試。言外之意報了名也未必考得上。王次恒說:“既然來了,就讓我試一試”。一試通過,二試通過,三試通過。就是這位不被人看好的非科班出身的考生令主考老師刮目相看。當中央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與上海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同時落到王次恒手里的時候,他最終選擇了中央音樂學院。
廣泛涉獵 汲取營養
80年代,在音樂學院上學的王次恒就曾與周龍、張小夫、譚盾合作,演奏過周龍的《空谷流水》、張小夫的《詠春三章》、譚盾的《足跡》等這些用新的音樂語匯創作的較早的現代派音樂作品。在人們印象當中,笛子演奏較前衛的音樂作品似乎有些勉為其難,而王次恒卻不信這個。他通過反復吹奏,很快就能將難度較大的多種元素交織的現代音樂作品啃了下來,拓寬了笛子的語匯,增強了笛子的表現力。
王次恒綜合南北、東西的演奏風格,不局限在某一門派上,因此在音樂表現上幅度大、變化多。他說:“傳統音樂的形成,多變很重要。吹傳統曲目,就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他稱在中央音樂學院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藍玉崧教授。藍玉崧雖是二胡教授,但他很博學,還是音樂學家、書法家和器樂教育家。“我除了與曾永清教授學習笛子外,時常找藍玉崧上課。他講課的角度與別人不一樣,文化視角非常寬,他所走的路子與其它人不一樣,可惜去世太早。”王次恒惋惜地說。
民族音樂需要完善
王次恒說,民族音樂要振興發展,沒有好的作品很難振興、發展和提高。現在上附中的學生就可以把一些傳統、現代的笛子曲目吹完,而上大學則是把冷飯重炒一遍,結果使一些人對笛子越來越沒興趣。王次恒還說:“教師的教學示范一定要準確、到位,這樣才能讓學生找出與教師的差距,看到離教師的示范要求還有多遠。”他的觀點是:業余的學生也要給人感覺是經過專業化、系統化訓練過的。程度可以淺,但不能給人“業余”的感覺。搞民族音樂知識面要寬,就像與人交往,要接納人家,多看別人的優點。王次恒坦率地承認,中國民族音樂仍處在發展階段,教學、演奏上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音準、平衡、編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這要靠一代代的人去努力、發展和改造,需要吸收西洋音樂科學、完善的優點來彌補。” 他說。
保持一顆超然的心
王次恒既有南方人的細膩,又有北方人的粗獷。業余時間他喜歡養花、喝工夫茶,充分享受充滿親情的淡泊的家庭生活。他也愛交各界朋友,但前提是: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與之交往。他說,平生最鄙視那些靠投機鉆營、依靠某些后臺而招搖過市的人。對于慕名而來、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他也會給予真誠的幫助。他說:“我是從困難時期過來的,對于弱者,能幫一把就幫一把,人都應該這樣。”
他勸誡學習民樂的年輕朋友“不要怕晚,要把完整的高中念完。文化積累多一點,學音樂的后勁就比較足。”曾經有美國、新加坡的一些朋友讓他辦移民,他表示“我不會去的,因為搞民族音樂根就在中國。不能說薪水高就去。誰腦子里都有經濟的概念,但一些事情不能完全用錢來衡量。”他說,我喜歡的作品,幫人家試奏,貼錢也愿意;我不喜歡的事情,人家給多少錢也不干。”這就是王次恒的性格。
作為中央民族樂團笛子首席、管樂聲部長,國家一級演員的王次恒,他的演奏既醇厚圓潤、典雅華麗,又高亢明亮、豪放熱情,剛柔相濟,極富個性。
· 中國民族管樂名家名曲音樂會視頻
04. 笛子獨奏【春到湘江】 寧保生 曲 演奏:王次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