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0、10:公益敲開藝術大門
兩年來,周末音樂會的上座率一直穩居在98%以上,在大劇院音樂廳現場欣賞周末音樂會的觀眾超過了16萬人次,這還不包括通過大劇院官方網站錄播在線收看的網民。周末音樂會每個月的所有演出票幾乎都會在售票啟動3天內銷售一空,甚至有觀眾早上6點就開始排隊買票。
市場反映火爆除了演出的高水平,還因為“周末音樂會”的親民票價——40元的市場價、30元的網購票價、10元的會員票價。北京建工學院工會的張老師每個學期都會組織3、4次來大劇院聽周末音樂會的活動,每場參加的老師都在200人以上,“音樂會極大豐富了我們老師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本身價位不高,沒有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更重要的是節目質量有保證、檔次高,看過的老師都覺得物有所值。”像建工學院一樣的訂票大戶并不少,其中不乏渣打銀行這樣外資企業。
除了給觀眾帶去藝術的享受,“周末音樂會”更多也是在為中國藝術的長效發展做出努力。鄧一江表示,“我們不僅是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大劇院,來了解、體驗高品質的高雅藝術活動,更是著重以此為契機培養未來的觀眾,養成觀眾對高雅藝術的關注和忠誠度。”
從蹣跚學步到穩健前行,交響音樂在中國的發展不過幾十年歷程。在譚利華看來,交響樂在中國的發展,差距不是在專業水平上,而是存在于大眾的普及度上,但“恰恰是大眾的藝術水準決定了音樂的發展前景,觀眾是關鍵”。常年進行歌劇演出的俞峰也表示,高雅藝術演出成本大,如果沒有觀眾,高雅藝術生存堪憂,“北京的歌劇藝術人口,不到其總人口(1600萬)的萬分之一。而一部歌劇投資一般都在700、800萬,若是演出場次少、觀眾少,成本根本就收不回來。必須用普及來培育觀眾市場。”
而令這些藝術家們開心的是,2年來,“周末音樂會”已經培養了一批藝術愛好者,就職于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的年輕工程師趙亮便是其中之一,在“周末音樂會”的熏陶下,趙亮已經成為了多個藝術門類的狂熱發燒友,“我原來就很喜歡戲曲,因為周末音樂會逐漸愛上了古典音樂、歌劇、芭蕾等藝術門類。現在,我每個月都會來大劇院看2、3次正式演出。”
此外,“周末音樂會”還定期邀請殘障兒童、貧困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等免費欣賞,更有1500名基層音樂教師通過免費贈票近距離接觸高雅藝術,通過他們將所感所悟與身邊的人分享,又更進一步擴大了周末音樂會的普及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