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
弗朗茲·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當時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德語兩種拼法。李斯特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語寫作。
李斯特六歲起開始學習音樂,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維也納,曾先后作為薩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譯薩列里)、車爾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爾的弟子。
1823年,李斯特來到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向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
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二首鋼琴練習曲以及超技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并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
1848年起他常住魏瑪(Weimar),擔任了魏瑪宮廷樂長,并經常來往于羅馬(Rome)、布達佩斯(Budapest)之間。1876年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并任院長。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于拜羅伊特(Bayre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