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把外觀既典雅,音響又較好的琵琶,是練習(xí)琵琶演奏或上舞臺演出者們的追求和希望。那么,我們在購買琵琶時,就須看看它的外形,再聽聽它的音響,怎么來挑選琵琶呢?可注意下列各項:
一、 材料:通常制作琵琶的材料有白木、香紅木、花梨木、紅木、老紅木、黑檀木、紫檀木等。因此,在選購琵琶時首先要把琵琶的背部木質(zhì)材料挑選好,低檔、中檔的有白木、香紅木、花梨木等木質(zhì)材料的琵琶,高檔的有紅木、老紅木、紫檀木等。
二、外形、外表: 琵琶的外形要注意琵琶各部位尺寸須要符合部頒規(guī)格。頭部的造型要典雅。相位、背部的厚度闊度都要合適,使在相位按奏時手感較好;品位第一把位背部的厚度、圓弧度宜使左手按音時有舒適感而不感覺累,如果厚度太厚、按音會很累,不利于快速按放,特別是不利于手指尖按弦;太薄也會使按音不方便,都是不合適的。 琵琶的外表:要注意琵琶的背部是否有變形與有否裂縫,尤其是隱性裂縫與通頭的裂縫。琵琶背部的開裂主要是由于木材不夠干燥,在氣候較為干燥時就會出現(xiàn)裂縫。尤其在北方地區(qū)易于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另外還要看油漆工藝如何?當(dāng)然也有不上油漆的琵琶;有的琵琶背部用雕刻和各種畫來美觀的,就要看購買者的喜好了。另外還須看琵琶面板是否平整,面板的直紋是否均勻,有否細小的橫紋以及有沒有“拱”的現(xiàn)象。
三、山口、相、品: 琵琶的山口和第一個相的高度距離不宜太大和太小,高度距離太小會煞弦,發(fā)出了噪音。太大會浪弦,左手按弦會很費力,同時下面品的高度也會較低。 相要注意相的音準以及相和相之間高度距離使既不煞弦,也不浪弦。相的材料一般有白牛角、黑牛角、紅木、白木、象牙、牛骨頭、玉、瑪瑙、翡翠、有機玻璃等。相的尖端不宜又尖又狹,既易在作吟弦時發(fā)出噪音,也易磨損而呈凹陷。 品要看品的材料、高度、寬度等。品的材料一般用竹質(zhì)材料、也有用紅木、黑檀木、紫檀木、象牙等的。 品位第一把位的第一品的長度要長一些,高度要和最后一個相的高度差距合適,高音把位的品不要太低,如果做的太低,品的上端與弦身間有較大距離的話,在高音把位按弦時會很累。每個品之間的高度要做的合適,如上一品與下一品之間的高度相差太多,就會“浪弦”,如上一品與下一品之間的高度相差太小,彈弦后在弦的震動中碰到了下一品,會發(fā)出噪音。還要注意品的粘合劑是否粘結(jié)實。第一品大多都做得較短,在第一品子弦上“吟”、“挽”時,弦身易于滑出左側(cè)品端,為此,第一品的左側(cè)宜做得稍長一些。 第七至第十三品,子弦側(cè)的品端宜長一些,一般把子弦側(cè)與纏弦側(cè)品端的長度做得相仿,子弦上作拉挽至純四度時,弦身易于滑出品端,無法演奏。而纏弦上一般不用“推弦”,纏弦側(cè)的品不必做的太長。 還有,挑選時,看品是不是太粗太厚,因為又厚又粗的二十幾個品粘在面板上,會影響面板的震動,不利于發(fā)音。
四、覆手:覆手的材料現(xiàn)在都用竹質(zhì)的,過去也有用象牙牛角、紅木、紫檀木等材料的。挑選時可看覆手的尺寸及粘附面板面積是否合適。覆手的位置越偏上,琵琶的音量會越大,但音色易發(fā)空,弦的有效弦長會縮短,弦的張力不夠。覆手位置偏下,則反之。所以,一定要粘在最佳位置上。覆手的上口的厚度要稍薄一些,纏弦側(cè)可稍厚些,子弦側(cè)宜稍薄些。覆手的子弦左側(cè)開的槽不要太窄,太窄會在換裝弦線時讓子弦過不去,也就失去開槽的目的了。同時子弦左側(cè)開的槽線的底部還須用刀做倒角,如沒倒角和做的光滑換弦仍會不方便。
五、面板:挑選琵琶時,看琵琶面板的材料和質(zhì)地非常重要。面板材料要泡桐材料的。泡桐的質(zhì)地要選松、直紋距離合適又平均、且有細小的橫紋的。
相關(guān)鏈接:少年兒童琵琶教程(主講 龐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