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樂欣賞應注意形式與意境的結合
錄入時間:2009/6/18 21:07: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例如陜西箏曲《秦桑曲》是由陜西箏家周延甲教授創作的一首“秦風”濃郁的古箏獨奏曲。箏曲取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之詩意,用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采桑陌上的妙齡秦女的形象,音樂優美動人,意境深邃悠遠。全曲由引子,主體樂段和尾聲構成。樂曲一開始以濃郁的秦聲秦韻撩撥人心。八小節的引子節奏舒展而自由,具有陜西民間音樂音調特色的旋律在高音區流動,就像一曲醇厚的信天游,即該把人們帶進春光明媚、生氣勃勃的秦川大地。緊接引子,箏曲迅速進入主體樂段。由一個慢板部分和一個快板部分前后續接而成的主體樂段,兼有抒情性和敘事性。開始的慢板旋律,優美婉轉而抒情,仿佛一個妙齡秦女在“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良辰美景中,思念著遙遠的故鄉,追憶著往日的親情,思緒如潮,美好的情感伴有淡淡的憂傷。慢板的后半部分,音樂帶有了敘事的風格;時而切切私語;時而聲聲呼喚;時而滿懷希望;時而無限憂怨;……女兒家的綿綿情思,女兒家的深沉哀婉,刻畫得惟妙惟肖。主體樂段的快板部分,音調突然以深情抒詠變為激情奔放,表現秦女在酣暢淋漓地訴說衷腸,由于旋律中大量運用了地方特色濃郁的“苦音”,即微降變宮↓7,憂怨的感情得到強化,音樂情緒也達到高潮,最后六小節的尾聲與引子相呼應,采用主旋律的和弦音,產生樂已盡,意未終,令人遐思無限的意境。[2]欣賞箏樂若能完成這一過程,抵達進入意境、領悟內涵的層次,欣賞者會因與作曲家、演奏家(傳統箏樂曲中創作與演奏常常為一人擔任)的徹底溝通、理解而獲得極大的審美快感,這種快感是僅僅滿足于形式美感的欣賞者難以體味到的。
但這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境界,否則,音樂史上就不會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千古流傳了。欣賞者首先應當對音樂的形式美有很高的感悟力,繼而應當盡可能多地了解作曲家、演奏家和樂曲的背景,最后是培養豐富的想象力,與形式美的感悟力幾乎是天賦的不同,意境和內涵的把握雖然難,但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實踐一般可得以實現。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3]在《人間詞話》中論及藝術形象的創造時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藝術家(音樂家)感動于客觀事物,然后以一定的藝術(音樂)形式來表現所感之物,但藝術家(音樂家)在作品中表現的事物,已經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即“著我之色彩”,藝術(音樂)作品營造的意境,也是傾注了藝術家(音樂家)個人情感、價值觀念、道德判斷的“有我之境”。舉例來說,《春江花月夜》與《漢宮秋月》同為詠月名曲,前者描繪的是靜謐溫馨的春花江月,抒發對美好自然的無限眷戀;后者描摹的是凄清冰冷的悵然秋月,寄托著舊時宮女無限的凄涼、苦悶與惆悵。作品中的月亮既然已經帶上濃濃的個人色彩,作品各自的意境和內涵便大不相同了,在中國的傳統器樂中,詠月的作品還很多,如《月夜》、《月兒高》、《二泉映月》、《三潭印月》、《花好月圓》、《彩云追月》等等,各有獨特的意境和內涵。如果對作曲家(演奏家)及樂曲背景一無所知,既便是能感受到形式美,欲領略各自獨特的意境內涵卻是非常困難的。關于作曲家(演奏家)的背景,應該關注的是他(她)所處的時代,有什么樣的性格氣質,影響其藝術風格的重要經歷等等。
關于樂曲的背景,對古箏音樂來說,主要應當關注是傳統箏曲還是現代創作箏曲,如果是傳統箏曲應當弄清楚所屬流派及傳承脈絡,現代箏曲則應知道曲作者和創作該作品的相關背景。此外,包括箏曲在內的中國傳統器樂大多為標題性的作品,這些標題(曲名)本身往往直接揭示主題,或者含蓄地暗示主題,循著標題(曲名)聽樂,常常能夠較快地溝通作曲家(演奏家)的樂思,不失為一條賞樂的捷徑。這樣的作品有《戰臺風》、《彩云追月》、《月夜情歌》、《春光詠》等。但要注意區別有些意義明確的標題實際上與音樂作品本身無直接聯系,此時拘泥于標題,便會茫然其間,不得要領。如阿炳的《二泉映月》便近似于一首無標題性的二胡獨奏曲,是歷盡坎坷的盲藝人在琴弦上抒發飽嘗人間辛酸的感慨。
認真做了上述準備,欣賞者就一定能將對箏曲形式美的感知引向深入,進入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內涵。以上文字是對如何聆聽、怎樣欣賞古箏音樂所做的總體描述。再回過頭來稍做歸納:欣賞古箏音樂的第一步,是用全身心感受作品的形式美,獲取賞樂第一層次的審美愉悅。欣賞古箏音樂的第二步,是讓自己進入作品的意境,深刻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取賞樂第二層次,亦為全方位的審美愉悅。音樂形式美的感悟力,對于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不斷地實踐可以使這種能力得到強化和提高。
音樂作品的意境和內涵的感悟力,即需要形式美的感悟力作基礎,也需要于聽樂、欣賞之前在相關方面多下功夫,如作曲家、演奏家的相關情況,作品的有關背景等等。平常還應當提高自身的學識,全面加強藝術修養。對古箏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流派系統等尤應盡可能多地了解,這對于提高箏樂鑒賞力有百利而無一害。總之,若能夠感悟箏樂的形式美,再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進入箏樂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內涵,就可在欣賞箏樂時更得心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