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浪漫婉轉的中國民歌“茉莉花”、“黃楊扁擔”,到曲調悠長的古老樂器古琴、編鐘,當這些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用地道的西方音樂表現手法譜寫成曲,會產生怎樣的曼妙樂章?
作為二00九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重點項目,“呈現中國——外國作曲家寫中國”系列活動,就是要讓外國作曲家用民歌“寫中國”。今天下午,記者采訪了這八位用最古老傳統的中國樂器為心目中的現代中國譜寫樂章的加拿大作曲家。
古絲竹訴說新曲
古箏、二胡、嗩吶、古琴,甚至編鐘,此刻都成為加拿大作曲家們手中運用純熟的音樂符號,而他們所做更多的,則是讓這些屬于東方的古老樂器與西方音樂形式進行近距離的對話。在加拿大作曲家西蒙·貝爾特朗的新作《決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記者就聽到了低音二胡與小提琴的對話。西蒙在此表示,自己選擇這兩種樂器是因為它們雖然屬于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卻又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據記者了解,“呈現中國——外國作曲家寫中國”系列活動由法國國家電臺、北歐作曲家協會、加拿大魁北克當代音樂協會和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共同打造,音樂會將于五月十一日獻演于上海大劇院,八位才情橫溢的北美作曲家通過一年前在中國的實地采風,把自己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初體驗化作淙淙音符與中外觀眾共享。
洋作曲愛上中國民歌
記者注意到,本次活動的創意最初出自旅法作曲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之手。老外作曲家為何愛上中國民歌?陳其鋼表示,這就是要借助老外作曲家之力讓中國民樂“走出去”,更多地為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所熟悉和喜愛。另一方面,形狀與音色都與西洋樂器迥異的中國樂器以及歡快悠揚的中國民歌,也給西方樂壇帶來了更多新的創作靈感。
“中國的古老民樂器真是太奇妙了,尤其是編鐘,實在讓我著迷。”加拿大魁北克當代音樂協會藝術總監瓦爾特·布爾德羅告訴記者,自己已經深深迷上了中國的編鐘,他希望通過西方的形式,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有幸目睹和聆聽中國古老文明結晶所發出的迷人聲音。而加拿大作曲家肖恩·佩佩羅爾則更喜歡中國的著名民歌《茉莉花》:“那真是我第一次聽到就愛上的旋律,我的新作品就是從它得出的靈感。”
親歷地震祝福中國人
如果說本次活動還有什么特別之處,那就是這八位來自遙遠異國的作曲家,竟然是去年中國四川大地震的親歷者。據了解,地震發生時他們剛好在中國采風,而在今天記者聽到的一些作品中,祝福中國,祈望平安的曲調貫穿始終。
加拿大作曲家西蒙·貝爾特朗的作品采用中國四川民歌《黃楊扁擔》的旋律為素材,他表示,希望自己的樂曲可以把平和的氣氛帶到四川去。而作曲家肖恩·佩佩羅爾的作品名字很奇怪,叫做《綠茶、地震和頑強不息》,他在此告訴記者,曲子中間的部分比較傷感,但結尾是快樂的,因為雖然中國發生了地震這樣可怕的事情,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仍然能夠把快樂的生活繼續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