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迎來新中國60華誕之際,回首60年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不能不提起一個響亮的名字,他就是李雙江。如今已經70歲的李雙江教授,如果從1959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隨聲樂教育家喻宜萱學習聲樂算起,從藝整整50年了。
我愛聽音樂,尤其愛聽李雙江教授的歌,這是我們幾代人幾十年從未離開的歌聲,《戰士歌唱毛主席》、《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紅星照我去戰斗》、《再見吧媽媽》,數百首由他演唱的歌曲,始終伴隨著我們的歷史。過去我是他的忠實聽眾,后來又有幸成為他的同事,得以讓我近距離了解他的藝術,他的為人。
李雙江教授一直說自己是一名“戰士歌手”,這也的確是他歌唱生涯的真實寫照。1963年他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新疆軍區文工團,1973年調入總政歌舞團,1994年又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其間還曾當過騎兵、運輸兵、炊事兵,從來沒有離開過軍隊。他人在軍隊,心也在兵營,情更系戰士。在新疆,他每天與戰士生活在一起;在總政歌舞團,他堅持年年進哨所,下海防,走邊關,最多時達到一年為兵演出300場的記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雖然年事已高,但他每年在繁重的教學之余仍堅持為兵演出60多場
2002年,他率領學員登上帕米爾高原慰問紅其拉甫哨所的戰士;2007年,又帶領弟子在新疆邊陲軍營舉辦8場音樂會。看著他歡快的身影,聽著那動人的歌聲,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官兵無不為之動容,“老李”、“大哥”、“雙江”,是官兵們對他的親切稱呼。
1946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李雙江教授的家鄉黑龍江哈爾濱,由那時起,他就對人民這個神圣的字眼充滿感情。因為他從文藝戰士那里學會了第一首歌曲《放羊山歌》,唱出的是人民的心聲,這首歌還在哈爾濱電臺播出,也是他第一次為人民演唱,在人民助學金的資助下,他這個窮孩子最后又讀完了中央音樂學院,直至成長為一名解放軍的文藝戰士。他不但用50年優美動聽的歌喉回報人民,而且還以各種方式報答人民的養育之情。將近10年,他年年拿出六七萬元資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2007年又向新疆捐資20萬元修建“希望小學”;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他是最早捐助善款的藝術家之一,一次就捐出60萬元。
“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民族民間”,這是李雙江教授50年藝術實踐的理論結晶。他對西洋美聲唱法的科學訓練把握嫻熟,修養深厚,他在民族民間藝術的海洋中沉浸已久,出神入化,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演唱方法,則是他對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獨特貢獻。他的演唱風格鮮明,柔中見剛,情隨聲起,疾徐有致,余音繞梁,不愧是民族聲樂的杰出代表和領軍人物。每次他登臺高歌,總能獲得最熱烈的掌聲;每次與他同行,我也總能看到老中青幾代觀眾將他團團圍住,與他交談,請他簽名,而他永遠都是熱情相待,報之以親切的問候。
1994年,他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至今,15年中將自己的藝術實踐轉化為教學實踐,創建了“紅星音樂壇”教學模式,訓練、演唱、素養培育,臺上臺下,合為一體,相互促動,一大批優秀的表演人才從此脫穎而出,在國內外聲樂大賽中屢獲殊榮,成為文藝舞臺的中堅力量。他還創辦了我國第一家軍旅音樂研究所,編纂出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音樂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音樂經典文獻庫》等巨著,為軍旅音樂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5月14日開始,“李雙江歌唱藝術五十年”系列活動就將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可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從李雙江教授和他的戰友、學生的優美歌聲中回望李雙江演唱過的那些經典作品;在8張唱片組成的專輯《心兒在歌唱》中重新聽到他唱過的500多首歌曲中精選出來的 123首。這些歌曲產生于不同歷史時期,正是新中國歷史腳步的藝術見證。
再次聽見李雙江教授的歌聲,再次一睹李雙江教授的風采,我相信所有觀眾都會和他一樣永葆青春!(張繼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