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時逢年底全國各地音樂會扎堆賀歲,其中不乏魚目混珠的場次。如何能讓觀眾欣賞到高水平的音樂會成為市場考量音樂演出行業質量的一個重要砝碼,編者認為切不可“一塊臭肉壞了一鍋湯”。音樂者需要有觀眾,觀眾也需要各種不同風格的高水準的音樂者。沒有科學的、健康的良性循環機制,我們國內的音樂事業還是會舉步維艱。只考慮單場的票價和票房的獲利者們是不會為產業發展提供什么好機會的。培養觀眾需要演出機構策劃高水平、更專業的音樂會。“摻水”演出,不但會誤導廣大聽眾的欣賞標準,而且會對整個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編輯/年底)
上海沈小姐近日收到客戶送來的兩張新年音樂會門票,標價880元,由于當晚另有安排,她想轉讓,卻得知:賣出價最多只100元。
記者了解到,滬上新年音樂會市場正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怪圈:近八成票房由企業團購,大量贈票流向市場,導致實際價值越來越低,但為了讓客戶送禮體面,主辦方只能把票價越抬越高,然后以更低的折扣出售,堆積了市場虛假繁榮的泡沫。
虛高定價到底是老外坑人,還是演出商搞鬼?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原委,“這不是我們決定的,人家公司團購指定要這么貴,太便宜了送不出手。”然而在買單時,這些團購企業也會就地還價:“最好1000元的票,100塊賣給他,還要給采辦員回扣,背后有一條很長的利益鏈。”
記者了解到,票價虛高的現象在一些小型演出場地尤為明顯。由于演出成本較低,一些企業主動尋找演出商要求包場,而門票價格則由他們信手涂鴉,“哪怕你寫一萬塊錢一張VIP票都沒人管,只要客戶看著開心就行。” 這兩年演出市場的賀歲檔異常熱鬧,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只是虛假繁榮。今年滬上新年音樂會有近十場,但單場演出卻只能賣出一兩百張票,絕大部分票房都靠企業大客戶來填補。
演出商既要抓住大客戶又要盈利,就只能在成本和票價上做文章。為了控制成本,演出商只能尋找國外的旅游團、山寨團來湊數,最低的一場演出成本只需10萬元左右。另一方面,音樂會的票價則是越定越高,以顯示自己的“貨真價實”,但私底下折扣卻越打越離譜。瘋狂打折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真正的名團因此遭受牽連。像即將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艾申巴赫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就遭遇到了低價傾銷的夾擊。據了解,倫敦愛樂此次來滬的演出成本高達200多萬元,而它的定價區域則與其它成本在20多萬元的新年音樂會大致重合,但無論從市場自律還是成本回收的角度,倫敦愛樂演出票無法“賤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