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歌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為久遠的一首樂歌是《送別》。《送別》的歌詞實際上是他“悲欣交集”人生的真實寫照,感人至深,與稍加改動的美國作曲家奧德威的曲譜搭配得天衣無縫。其中有一句歌詞在流傳中產(chǎn)生了不同版本:有的人采用“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有的人把這句中的“瓢”唱為“觚”,有的人唱為“斛”或“壺”。對此,由于迄今沒有見到李叔同手書的《送別》歌詞,很難做出鑒別。《送別》最初公開發(fā)表的版本是豐子愷、裘夢痕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該書《送別》歌詞中是“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后來,豐子愷又編了《李叔同歌曲集》,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填詞的歌曲作品32首,歌詞全部是豐子愷的毛筆楷書,所收《送別》的歌詞中,這一句也是“一瓢濁酒盡余歡”。因此,有人認為“豐子愷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但“瓢”一般是用來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而“觚”卻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據(jù)此,也有人對“豐子愷版本”的可靠性提出質(zhì)疑,認為“觚”與“瓢”字形相近,可能是豐子愷在書寫過程中有誤。
《送別》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了“觚”、“瓢”、“斛”、“壺”等版本,莫衷一是。不過,我對這一句中采用“斛”、“壺”的版本不以為然,一是缺乏根據(jù),二是像李叔同這樣的文人不大可能在作詞中用“斛”或“壺”。
這首歌曲還被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分別選作插曲和主題歌,廣泛傳播,至今仍久唱不衰。它也是我?guī)资陙碜钕矏鄣母枨弧?
李叔同由一個富家風流公子和文壇名士,變?yōu)橐粋剪掉辮子改穿西服的留日學生,變成一個西裝革履佩戴金絲眼鏡的報紙編輯,變成穿長袍馬褂足蹬布鞋的教師,又在中年決然皈依佛門,以苦行僧而終其一生……可以說,李叔同把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的角色,都發(fā)揮到了極致。因此,我總是把他看作“近代的唐伯虎”,有所不同的是,唐伯虎沒有出家。不過,李叔同給我揮之不去的深刻印象,還是他那首令人百唱不厭的《送別》。
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到1918年出家為僧的幾年,是他藝術(shù)教育和樂歌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時期。在我國音樂教育剛剛起步,對是否需要音樂教育尚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音樂和美術(shù)教育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可以說,李叔同是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先驅(qū)者,是多才多藝的啟蒙音樂家。(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