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齡的笛子演奏已有60個春秋,他在笛苑內辛勤耕耘,不斷開拓,形成了他那濃郁的風格。“江南絲竹”是陸春齡竹笛演奏藝術成長的沃土,江南絲竹所具有的清新活潑、韻味雋永的特色,便成了他演奏風格的基調。而他又將江南絲竹樂曲改編成受人歡迎的笛子獨奏曲。
陸春齡是我國灌制唱片,錄制音帶最多的笛子演奏家。各個時期,他對樂曲的處理都有明顯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質樸,但已充分顯示出擅長以生動的音符塑造音樂形象、刻劃意境和渲染氣氛的功力。 這從50年代灌制的唱片《小放牛》、《歡樂歌》和《鷓鴣飛》中就能領會到。人們聽著他的演奏,常會隨著笛聲展開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創造的意境中。
《小放牛》原是戲曲中的“吹腔”。 樂曲可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以民間樂曲《老六板》為引子,緊接著的旋律舒緩而稍自由。聽著這優美的旋律,人們不難想象出牧童橫騎牛背,迎著陽春三月撲面而來的熏風,手執短笛、引吭高歌的情景。樂曲前—部分為羽調式,樂句多用重復。重復的樂句通過力度對比,描繪了牧童和村姑一問一答、一唱一和的歡愉場面。樂曲的后一部分轉入徵調式,同前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調性對比。這一部分,由于音調移高了四度,音色更加明亮,再輔之以連音和頓音的相互交織、映襯,場面也就顯得更為熾烈,充滿活力。《小放牛》被陸春齡用笛聲勾勒出了一幅春牧圖,一幅江南水鄉的風俗畫。
《歡樂歌》和《鷓鴣飛》,原是江南絲竹樂曲。江南絲竹樂曲大都有它一定的演奏程式:慢板,中板和快板。快板是樂曲的原型,中板和慢板則是樂曲原型的放慢、加花。改編成獨奏曲的《歡樂歌》,刪去了中板,僅留華麗流暢的慢板和活躍歡樂的快板,顯得更為緊湊。 《鷓鴣飛》原是湖南民間樂曲。傳入上海以后,于本世紀初即衍變為江南絲竹樂曲,并成了當時上海絲竹團體國樂研究社的保留節目。1924年6月14日晚的廣播音樂會上,國樂研究社就以13人的陣容合奏此曲。1926年嚴筒凡編的《中國雅樂集》亦收有此曲。《鷓鴣飛》衍化成江南絲竹樂曲以后,也就同別的絲竹曲一樣,有了慢、中、快三種板式。不過,合奏時為了避免冗長,常常刪去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