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云流水般或緩或急,仿佛來自天籟的聲音,讓人深深陶醉。而演奏者那高超的技藝、優雅的藝術氣質,與古箏仿佛合二為一的境界,更讓人嘆為觀止。這位表演者便是國家二級古箏演奏家樊焰。
樊焰的父親對音樂研究頗深,受此影響,樊焰從小就對多種樂器感興趣,曾經學過二胡、揚琴、小提琴、鋼琴等。當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康定情歌》、《十送紅軍》等歌曲,經過樊焰的演奏更有一番韻味。
與古箏結緣純屬偶然。樊焰告訴記者:“我伯父是中央軍樂團的音樂家。一次伯父到天水探親,隨身帶來一把古箏,這是我第一次見這種樂器。聽完伯父的彈奏,我立刻被古箏那絕美的音色深深打動了。當時,我便認定古箏是世界上最好的樂器,纏著伯父將這把古箏送給了我。有了古箏,我放棄了從小把玩已久的所有樂器。”
喜愛歸喜愛,在當時的天水,能彈奏古箏的人很少,樊焰根本沒有辦法學習,伯父只好將樊焰帶到了北京,求拜中國古箏大師曹正為師。此時樊焰已經18歲了,曹正老師考察了她各方面的素質后,面對音樂天賦極高的樊焰,毅然決定收她為徒,樊焰有幸成為曹正老師晚年招收的最后一個關門弟子。在北京,曹正為樊焰親自教授了兩個多月,后來因為知青返城,她才不得不回到了天水。
在天水仁和里幽雅清靜的自家獨院里,樊焰練習古箏達到了忘我的地步,白天練了一整天,晚上二、三點鐘又爬起來練習。從北京帶回來的古箏曲譜,在無人教授的情況下,樊焰竟然憑自己的悟性全部弄懂學通了,這讓家人吃驚不小,認為她和古箏之間真有一種說不清的難解之緣。
在一次聚會中,樊焰認識了后來成為我國著名歌唱家的天水籍歌手呂繼宏。當時,呂繼宏正在西安音樂學院學習,聽了樊焰的古箏表演,他感到非常吃驚,認為樊焰很有潛力,建議她報考西安音樂學院。當年,樊焰在哥哥的陪同下前往西安,沒想到考試時因為太緊張而發揮失常,遺憾敗北,這對樊焰打擊很大。知女莫若父,父親卻堅信自己女兒的實力,3天后果斷地讓她前往蘭州,參加了甘肅省藝術學校的考試,這次樊焰如愿以償,順利考取。
當主考老師了解到樊焰僅僅拜師學了兩個多月古箏,之后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和自學,就考出如此成績時,均大為吃驚。在甘肅省藝術學校上了六天學后,幸運再次光顧了樊焰。當時甘肅省正在排練大型歌舞“絲路花雨”,因為沒有自己的古箏手,只能從外地借調,在這種情況下,樊焰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學院專門學習古箏。經過幾年系統的學習,樊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并在古箏表演界嶄露頭角。大學畢業后,洛陽、上海等地曾給樊焰開出了非常優厚的待遇,但我市文工團硬是將樊焰“搶”回了天水。回到家鄉,樊焰在古箏表演上精益求精,再加上不斷與外地演奏家交流切磋,博取眾家之長,她的古箏演奏技藝日趨完美、成熟,在國內的名氣越來越大。社會上許多人慕名而來,都想將孩子交給樊焰培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2002年至今,每年伏羲文化旅游節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音樂演奏會上,凡古箏表演都由樊焰組織排練和指揮。她的女子古箏表演隊不僅為伏羲文化大典增添了莊重典雅的氣氛,也突出了天水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人文氣息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深受中外嘉賓的好評,成為每年節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一位外國友人對她這樣評價:“她的琴音精彩絕倫,使人聽到和看到中國音樂藝術的真正魅力和巨大價值。”
面對成績和榮譽,樊焰卻一直表現得很低調,對古箏藝術的追求,她卻始終鍥而不舍。“一個藝術家要有美的心靈,才能演奏出動人的樂章。”她如是說。
天水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古箏的發展和教育有著豐沃的土壤,面對天水厚重而悠久的歷史,樊焰繼續在用古箏為家鄉塑造一張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