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美聲)組的比賽于25日下午進入到決賽階段,記者在昨日的半決賽現場看到上座率極高,除一部分是美聲專業的學習者和愛好者外,還有許多是慕名而來的普通觀眾。對于這項源自西方的高雅藝術,廣州市民也日漸表現出愈加濃厚的興趣。該組評委會主任、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金鐵霖和該組副主任、著名美聲歌唱家廖昌永在昨日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解答了普通觀眾在現場該如何欣賞美聲的角度和關鍵要素。
美聲的難點在語言和風格
在提到美聲與民族唱法的區別時,金鐵霖強調了兩大要素,一是語言,二是風格。在美聲曲目中,許多都是用意大利語、法語和德語表達的,他說,“對這些外國語言的發音是否準確、重音是否標準、唱腔和風格是否規范都是衡量好壞的要素。” 通常情況下,觀眾要對演唱者的曲目稍有了解,知道大概是哪個時期的作品,例如早期的古典美聲在演唱時就不應該出現滑音,而到后來的浪漫主義時期,則要看選手的滑音時候處理得細致、有張力。
歌劇是對美聲的最高要求
作為美聲組評委會副主任的廖昌永指出,從近幾屆的金鐘獎情況看,選手普遍在語言準確度和曲目風格的把握上還有所欠缺。“從一些選手的表現來看,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不夠認真,尤其是在演唱歌劇的時候最能看出高低來”。歌劇被業界認為是對美聲演唱的最高要求,這種綜合藝術融合了戲劇、交響樂、舞蹈等多種元素。“演唱者一定要特別了解整段歌劇的故事情節和創作背景,以及創作時代,這樣才會避免將十八世紀的風格唱成十九世紀的風格”。此外,歌劇里還分為詠嘆調和宣敘調,詠嘆調可以理解為美聲演唱,而宣敘調則可理解為用美聲說話。
“完美的歌唱”要求多
在意大利文中,美聲的本意是“完美的歌唱”,而中文譯成美聲則通常被理解為“美好的聲音”,這種理解是不完整的。廖昌永解釋說,美聲是要通過最科學、最自然的發聲方法,在沒有麥克風的劇場內,讓現場的每一位觀眾都能聽到其明亮、圓潤的清晰發音,“要讓觀眾不看字幕就能把歌詞聽得很清楚。而且,聲音從低音區升到高音區的時候要通暢,更重要的是,美聲絕不像其中文譯法的字面意思那樣只重視聲音,她是聲情并茂的‘完美的歌唱’”。
在評判中,除了聲、情兩大主要因素外,選手的服裝、臺風等“非專業”元素也被列入打分中。
金鐵霖談民族音樂的創新
金鐵霖作為我國知名的音樂教育家和音樂學者,被業界譽為“造星”高手。放眼中國歌壇,許多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是出自金鐵霖的門下――彭麗媛、董文華、宋祖英、張也、閻維文、劉斌、呂繼宏、戴玉強、祖海……還有香港歌星黎明、李嘉欣等也曾拜他為師。多年來,金鐵霖對民族音樂的創新卓有建樹。采訪中,他強調自己的民族音樂創新秉承四大原則,即民族性、時代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他認為“民族的也要與時俱進,只要老百姓愿意聽、思想能接受就可以發展。”但科學性和藝術性也同時強調“要在民族藝術風格的范圍內進行創新發展,不能想怎樣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