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作曲家和教育家尼古拉·亞科夫列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在1881年4月20日誕生在華沙附近一個要塞的一位軍事工程師家庭.1906-1911年,他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在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里亞多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在這里他還結識了蘇聯作曲家阿薩菲耶夫和普羅科菲耶夫,他們成為他畢生最親密的朋友.
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創作嘗試始于上一世紀九十年代,畢業前他已經是許多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曲、鋼琴曲和浪漫曲的作者,他的早期作品在1908年首次同聽眾見面,從1910年起他的作品開始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他一直擔任工兵軍官職務,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從1918-1921年,他在彼得格勒海軍參謀總部任職,同時積極參加建設蘇聯音樂藝術文化的活動.1921年,他被任命為人民教育委員會音樂部的副部長,同年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一直到1950年,歷時達三十年之久.他的教學活動著有成效,培養出的學生當中有很多成為著名作曲家,其中有卡巴列夫斯基和哈恰圖良等.為了表彰米亞斯科夫斯基對發展蘇聯音樂文化事業的卓越功績,蘇聯政府曾授予他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勛藝術家(1927年)、蘇聯藝術學博士學位(1940年)、蘇聯人民藝術家(1947年)等稱號.此外,他的作品還先后獲得五次斯大林獎金(《第二十一交響曲》、《第九弦樂四重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二十七交響曲》和《第十三弦樂四重奏曲》).米亞斯科夫斯基在1950年8月8日在莫斯科逝世.
米亞斯科夫斯基是一位多產作曲家,他的作品數量之多所涉及的領域之廣,在近一百五十年來的音樂史上是相當罕見的.他的作品,包括二十七部交響曲和十三首樂隊作品、十三首弦樂四重奏曲、近百首鋼琴曲、近一百三十首浪漫曲、十七首歌曲和合唱曲、兩部大合唱等.
從三十年代開始,米亞斯科夫斯基更多地采用蘇維埃的題材,他的作品更多地反映出他從蘇聯現實生活中得來的新印象,作品的思想和形象都有所更新,他在這緊張的探尋中產生的創作,豐富了蘇聯的音樂文化.他的《第十二交響曲》(1931年)以蘇聯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為題材;《第十六交響曲》(1936年)則刻劃蘇聯空軍的英雄形象;《第二十一交響曲》(1940年)是抒情心理樂劇的范例;《第二十七交響曲》(1949-1950年)體現了蘇維埃人的豐富的思想境界,是他的創作的頂峰.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創作充滿著矛盾,在老一輩蘇聯作曲家當中,他也是相當復雜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