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歌劇《茶》的主創人員參加了見面會,作曲家譚盾,導演江青,琉璃設計楊惠珊,服裝設計師Patrizia Von Brandstein集體亮相。“歌劇《茶》是一個黃金平臺,是中國茶文化與禪文化的代表。那麼假如我們用西方人的視角來反看中國元素,那麼會有新的視角與發現。”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老總張宇如是說。
譚盾對于中外觀眾早已耳熟能詳,其憑借《臥虎藏龍》一片,首度為華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并獲得四項格萊美獎提名。多年來一直以新概念、新音樂而著稱,所創作風格不拘一格,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表現更具功力。
在《茶》劇中,音樂家譚盾擔任作詞與作曲,7月30日的演出將是該劇在中國地區的首演。而之前,譚盾已經帶著團隊在世界七個國家進行了巡演,取得了良好效果。 譚盾說:“我不敢說我能夠了解禪文化,但是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讓人聽到禪、看到禪,我們要把禪意轉化成視覺與聽覺。我們有茶、有琉璃、有極為昂貴的服裝道具,我甚至在想,假使在琉璃浴缸里,用2萬元一磅的茶來洗澡,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或許,我能夠聞到自己的靈魂。”
國際知名服裝和舞臺設計師Patrizia Von Brandstein的加盟頗為低調,在發布會上僅僅是禮貌性地與媒體問好。但譚盾卻對這位友人大加贊譽,稱其為“最崇拜和喜愛的服裝大師”。據悉,此次《茶》劇的創作,Patrizia Von Brandstein是在中國元素中汲取靈感,為了區分在各地上演《茶》劇的不同,她專心研究中國古代服裝,六易其稿,力求再現大唐盛世華麗唐服風貌。
導演江青表示,自己將會用“陰陽”的反差對比進行表現,無論在舞蹈的編排還是在舞臺美術的設計,都會遵循這一基調,例如把太極功夫加入其中,以及陰陽云彩的運用等等。江青在《茶》劇中大膽加入了諸多形體表演的元素,甚至選用了一些沒有任何歌劇表演工地的京劇演員參與演出,吸納了中國京劇的表演程式,充分展現了其“以形寫神”的韻味,將中國戲曲精髓通過歌劇形式進行提煉與展現。
楊惠姍在七十年代在臺灣也是家喻戶曉的演員,并曾榮獲金馬獎以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等榮譽。但在事業巔峰期卻急流勇退,投身了中國現代琉璃藝術,與金馬獎導演張毅一起創立琉璃工房,研究特殊的琉璃技術。發布會現場展覽了不少琉璃器皿,據說在《茶》劇中會有幾十件琉璃珍品被用作道具,以確保該劇在視覺上的美感。變化瑰麗、流光溢彩的琉璃茶具,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更是體現了現代美學。創作者以琉璃為輔助,努力突出劇中所傳達的內容——中國的精致、細膩以及含蓄與平和。
正如主創人員所說,《茶》劇不是一部簡單的歌劇,更不是一部單一展現東方或西方文化的藝術作品。該劇在各個創作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從細節向整體發展延伸,用西方現代的視角來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將茶與禪、人與物、肉體與靈魂相結合,創造出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佳作,能夠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們在劇中品味中國情節,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茶》劇將在7月30日、31日在中國大劇院歌劇廳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