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一門藝術,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很多家庭的“共識”,不少家長為此不惜血本,為子女買鋼琴、請家教、上培訓班,熱衷于考級、參賽、獲獎……每逢雙休日、假期,許多家長和孩子就像著了魔,往返奔跑于各種藝術培訓班之間,學書、練琴、習舞、作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從小的藝術培養(yǎng)?
周大風簡介:
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浙江省教育廳藝術委員會顧問、浙江省創(chuàng)造學會高級顧問、原浙江省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國家一級作曲。
生于1923年,原名周之輝,筆名千里、萬明、萬木春等,浙江鎮(zhèn)海人。他幼時就讀于一個道爾頓制的小學,在名師陸仲任、李平之先生等指導下學習作曲、和聲、復調(diào)并開始作曲。青年時期曾任中學音樂教師并開始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和越劇作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寧波地委文工團團長、浙江省文工團樂隊隊長、浙江省越劇二團藝術室副主任等職。1977年,受浙江省有關部門委派在浙江藝術學校辦“戲曲作曲培訓班”,1980年任浙江藝術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起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常務理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省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省創(chuàng)造學研究會副會長及高級顧問、省教委藝術委員會顧問等。一生貫徹著 “隨需隨學,急需急學,專需專學、平時博學”,并提倡及力行“自學、創(chuàng)造”和“終身受教育”。
他創(chuàng)辦了《中小學音樂教育》和浙江省社會藝術學校、江南音樂師范函授專科學校,并任《中小學音樂教育》主編,《中國音樂教育》副主編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音樂分支副主編,獲省有突出貢獻老文藝家稱號和魯迅文學藝術最高獎。1938年開始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極富,其中《采茶舞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亞太地區(qū)風格的教材,出版盒帶、CD、DVD、VCD等百余種。發(fā)表教科研文章200余篇,出版專著有《小學音樂名作欣賞》、《周大風音樂教育文集》等多部。作品主要有電影音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斗詩亭》等。
記 者: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幼兒園里也開設相應的藝術教育課程,您認為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應該如何開展?
周大風:少兒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藝術精英教育。家長和從事少兒藝術教育的教師應更多地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在輕松愉快中發(fā)揮天性和創(chuàng)造力。
對幼兒園孩子的教育,不一定非得讓他識字、讀書、背古詩、做作業(yè)等等,而是要教他“玩”,隨時隨地來誘發(fā)孩子們玩的興趣。在玩的過程中,教師講一些深入淺出的、孩子能理解的故事和知識。玩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寓有各種知識和技能因素,通過玩,也能培育出求知的欲望,善良或堅強的性格。
教師們要學做“伯樂”能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人才;也要學做“造父”,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個性、愛好、興趣、性格,然后因勢利導,諄諄善誘。誘導孩子對各種事物發(fā)生興趣,并有探求其名稱、用途、由什么材料構成,以及提出種種為什么等等問題。故要鼓勵孩子們大膽提問,又要告訴孩子如何去思考的方法,把孩子的大腦打開來。“賜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
必須密切與家長配合,得到家長對學校施教方法的理解,并得到家長的合作和支持。也要傾聽家長的意見,特別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現(xiàn),以及家長如何與學校進一步配合的具體意見。
記 者:藝術教育的確很重要,但是家長究竟應該怎么對待幼兒藝術教育?
周大風:兒童學習樂器、練習書法,這是藝術教育的很好形式,既能感受文化熏陶、培養(yǎng)藝術特長,也有益于修身養(yǎng)性,培育孩子健康的心靈。但是,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很大,不少家長把孩子的藝術學習與將來的升學、考試掛鉤,把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技能學習,一味陷進考級、升學、牟利等功利性的怪圈里,藝術教育摻雜了過多的功利主義色彩,抹煞了藝術教育的積極意義,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藝術教育重在啟迪、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藝術教育中的基本功訓練強調(diào)的是持之以恒,這其實也是一項磨難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們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切莫死盯考級加分,把樂器當作萬能教育機器。藝術不能只為應試教育服務,而應還原藝術的愉悅、美好、高尚和豐富性,著重培養(yǎng)孩子親近藝術的興趣,讓藝術伴隨這孩子美好而充實地成長。
記 者:現(xiàn)在藝術培訓點、課外興趣學習班遍地開花,很多孩子都被父母拉著報了很多諸如書法、鋼琴、乒乓等等的藝術培訓班,您覺得這對孩子的幼兒藝術教育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
周大風: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藝術的向往和需求自然比以前更為強烈,許多孩子都表現(xiàn)出對藝術的渴望和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許多家長也為此不惜血本,為子女買鋼琴、請家教、上培訓班,來彌補自己當年的不足,同時也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修養(yǎng)、心理素質、社交能力等,讓他們做個更全面的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彈熟幾支曲子、在比賽中獲過幾次獎、考過專業(yè)幾級等等,就有多高的藝術修養(yǎng)。家長和教師在孩子的藝術教育上不能過于急功近利,把考級和獲獎當作孩子學習藝術的主要目的,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記 者:目前一些學校在招生時對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照顧,這是不是也可以算是促進藝術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的一個因素?
周大風:要想從事藝術的人,首先要明白一點:何為藝術?藝術是反映生活的,是在生活基礎上予以提高、豐富和美化的,人們?yōu)榱吮磉_情感才產(chǎn)生藝術,為了表現(xiàn)美、追求美而存在和發(fā)展。少兒藝術教育主要不應該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藝術人才,而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審美體驗。
我個人并不贊成藝術教育與升學、加分等掛鉤。學校出臺這樣的制度,一些家長和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使少兒藝術教育的蒙上了功利化色彩,從而會影響對孩子藝術感覺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