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世界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音樂家,他演奏小提琴和鋼琴都不低于專業水準,他自己說:“我的科學上的成就,很多是受音樂啟發而來的。”據說,他那使世人震驚的改變力學傳統觀念的“相對論”,就是在彈奏鋼琴后思考出來的,愛因斯坦幼時被認為天生遲鈍,在小學和中學讀書時,經常受到歧視和凌辱,因而不得不輟學,由母親教他各方面的知識,母親引導他學習小提琴,他很快就對這種奇妙的樂器著了迷, 14 歲登臺演奏,獲得很高的贊賞。音樂啟迪著他智慧的心扉,豐富著他內心的生活,伴隨著他一生在科學的大道上前進。
現代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來源于大腦的兩個半球,即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維,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維。左腦負擔語言處理和邏輯思考的職責,右腦處理音樂信息和繪畫。一般來說,主宰事物是右腦的功能,它產生形象思維,并負擔記憶。右腦能將少量的信息作為圖像存入腦中,使其直觀化,它具有將信息瞬間邏輯化的能力。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早已證明,音樂可以開發右腦,并能促使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均衡發展,而二者都是開發智力所必需的條件。音樂是怎樣開發右腦的呢?例如,小提琴或鋼琴在練習或演奏時,全部通過雙手的活動去完成,復雜的手指活動和音樂心理活動,使右腦的神經元受到刺激,產生興奮,天長日久,右腦中的傳導物質棘突觸就會增加,使右腦更加發達。愛因斯坦逝世后,腦科學家從他的腦切片中發現,他的右腦中的棘突觸比普通人多得多。
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中,不止愛因斯坦一個人愛好音樂。量子物理學奠基人普朗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波恩、楊振寧,都能演奏鋼琴。化學家居里夫人酷愛音樂。鮑羅丁不但是俄羅斯音樂史上強力集團的成員,還是一位化學博士。我國歷史的和當代的科學家中,也有不少相同的情況:宋代的沈括通曉天文、歷史、醫藥,也精通音樂;明代的朱載靖博學于天文、地理,他發明的十二平均律比歐洲人早 100 年。當代科學家中李四光、梁思成、華羅庚、錢學森都熱愛音樂。
音樂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尤其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人的創造思維有兩種在起作用:一是聚合思維,一是擴散思維。其中擴散思維是關鍵。聚合思維屬于邏輯型思維,是一種精密的思維方法,必須判斷有據,經過嚴格論證,其思維過程可以用文字和語言表達,甚至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示。而擴散思維的特點是流暢、變通、獨特,正好與聚合思維相反,它不受現成知識的制約,也不受傳統方式的束縛,而要不斷補充、不斷探索、不斷發現從而提出新的認識和見解,音樂活動的審美過程正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造的過程。
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的過程是一度創作,演唱(奏)作品的過程是二度創作,而欣賞音樂也是創作,是三度創作。因為音樂藝術不象文學和美術那樣直接敘述事件和描繪生活。器樂作品更是這樣參與二度和三度創作的人,必須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解釋和處理,這解釋和處理的過程,即要借助于過去的經驗,也要調動聯想、想象等多種思維手段從而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認識,在原有感知的基礎上開拓新的感知。在音樂審美活動中,人的思維十分活躍,擴張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而這種擴張性思維正是科學發明和創造所必需的。如,彈奏鋼琴曲 《 牧童短笛 》 ,演奏者要掌握好作品所表達的意境,就要產生對江南風光的聯想,碧綠的稻田,池邊的垂柳,山邊的西洋、牛背上的牧童 … … 而作品中二聲部復調,使旋律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猶如兩個小牧童騎在牛背上,縱情對歌,使人很自然的聯想到“小牧童”的音樂形象,一幅美麗宜人的田園風景畫展現在腦際,而以鋼琴模擬清脆悠揚的笛聲,生動地刻畫出兩個活潑天真的牧童愉快甜蜜的心境。在演奏中,是內心的感受將作品進行再創造并通過各種彈奏技巧以琴聲表現出來。演奏中節奏的變化、調式的轉換、力度的掌握、踏板的使用、雙手靈活巧妙的配合,都做得恰到好處,得心應手,這就需要雙眼、雙耳、十指、腳尖、大腦一齊動作,還要記憶力強,反應靈敏,判斷敏捷,藝術想象力豐富。整個演奏確實是一個在創造過程。
人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感知到特定時間、空間下的多種生活圖景,如情態、動態、生態、靜態等等。他把音響轉化為形象,特別是頭腦中能反映出種種栩栩如生的圖景和情節,這種感知和轉化,本身就是帶有創造性的形象思維。音樂是時間性的藝術,聞樂的一剎那間,能靈敏的感知并創造出形象,體會到情感,切實連綿不斷的,這就需要靈感思維(突然間悟到了什么)。聽某些音樂后,產生了一種幻想,即從生活出發,又將其夸大,變成更豐富的形象,它帶有一定的創造因素。如果把這種幻想能力遷移到學習與工作中,確實能起到創造性的作用。因為幻想本身就是促進發明創造新事物的契機之一。
在欣賞貝多芬的 《 命運交響曲 》 時,你會體會到貝多芬內心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進行斗爭的堅強意志,腦中會出現英雄帶領人民群眾跟黑暗勢力進行斗爭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和獲得勝利后的歡樂情景。同時,還會聽到音樂家對自己人生里程的反思,從而聯想到貝多芬坎坷的一生和他不屈服于命運的頑強抗爭精神。整個音樂使你深刻感受到,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并認識到“通過斗爭、獲得勝利”的哲理。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優美的樂曲使心靈受到撫慰,鼓舞和震撼。通過聯想,音樂形象轉化為具體事物的形象。時間會追溯過去,環視現在,展望未來,空間上會從自身到社會,從國家到民族,以至浩瀚的宇宙,而這就是思維的擴張過程。
綜上所述,音樂具有啟迪智慧的功能,但啟迪智慧并非音樂的唯一功能,它還具備陶冶情操、美化心靈、凈化人生、培養人的高尚品德等諸多功能。另外,它的文化娛樂功能也不應被忽視。這里還應該指出,并非只有音樂能啟迪智慧,其他學科也具備此功能。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文化課中各學科都要學好,愛好要廣泛,不可偏廢。因為一個知識貧乏、文化水平低下的人,也絕對學不好音樂。而知識全面、生活充實、閱歷豐富的人,對音樂的感受也更深刻,智慧也會得到更好的啟迪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