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他的音色不好聽,可能他拉的東西很簡單,但他的東西是有規格的,這就值得自豪。
在這些之后,什么都好說了,我自己的看法是:拉琴,演奏,必須要“好聽”!!這個好聽的含義很多,建立在節奏音準之上最主要的就是:音色,這個問題在現在的普遍觀點看來是個比較高層的問題,甚至只有專業學生才會刻意去追求。
其實對音色的無所謂,讓業余小提琴者們離小提琴、離音樂,越來越遠了。好聽,這是個多么樸實的要求啊!
音色在小提琴上具體表現就是發音,其實也就是對發音的要求問題。發音問題應該在最初學就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天的練習中,首先,不能有噪音,這個非常簡單的道理,簡直是“無理的要求”,有雜音就是一個產品的質量有問題,有硬傷。然后是飽滿,自然,音色就是一個人的臉色,不能太紅,更不能發黃,是一種健康的聲音,這種聲音在初學是很難找到的,因為這是力度均勻,剛好到火候才出來的聲音,但這個就是拉琴人時刻不能忘記的追求,追求一個曲子從頭到尾都有健康的聲音,就是對聽眾最好的報答。
在練習發音的時候,我給學生的要求是:盡量,盡量地用全弓,好的聲音其實也是建立在好的機能上的,必須通過練長弓讓右手覺得這個運弓直線是天底下最自然的東西,讓右手覺得這根木頭其實很輕很輕。
比如一個抒情樂曲,開始肯定要慢練,但在慢練的時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弓長,用盡量用全弓這個原則,就會發現這個抒情樂曲其實可以幾乎每弓都拉滿,但聲音很大,很不抒情~這其實就對了!練習,和演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臺下和臺上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臺下應該是夸張,甚至是極限(指音量),這樣一種夸張的發音練熟后,再加到原速,稍一收斂,聲音就很容易洪亮健康了。
上面的三條標準可以說自認為是“真理”的東西,這也是我在欣賞別人演奏時的一個最基本的尺度,其實這也是演奏者對觀眾是否尊重的一個基本尺度。
即使是沒有專業打算的提琴愛好者,這三個標準也是應該絕對時時提醒自己的,因為,會不會拉提琴,其實一點都不重要,會不會拉那兩個炫的曲子其實一點都不代表什么,最珍貴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音樂修養和音樂道德,如果通過學習小提琴而讓自己有了嚴格的節奏感音準感和美感的話,我想真是不枉在藝術的世界里走一走了。學小提琴,大提琴,鋼琴,還是其他什么樂器,只要能學到這個東西,就是“值得了”。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