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已故的單簧管界大師張梧教授的得意門生;他是中央樂團的首席單簧管演奏家、一級演奏員;他是一個極少出現在媒體面前的低調型音樂家;他是一個為公益事業及單簧管教育事業默默做出貢獻的老一輩音樂家;他是一個與國外諸多大師合作過的光輝人物;他是一個細致而又感性的老人;他是一個體貼而善良的前輩;他是一個被年輕單簧管藝術家們樹為榜樣的偶像……
他就是幾十年來默默為單簧管藝術做著貢獻的何復興老師。
采訪前我們翻遍整個互聯網,幾乎找不到任何關于何復興老師的專題報道,偶爾幾條消息,也是與公益事業或教育事業相關的簡單報道。他就是這樣一位低調的重量級藝術家,從來不會出現在媒體面前,將自身的光環隱去,默默奮斗在單簧管藝術背后,為我國的單簧管藝術無私奉獻及培育新人。
就是這樣一位鮮見于媒體的大師,翻開中國音樂藝術的史冊,卻是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即便是最最低調的處事方式也萬萬抹不去他的光環。可是,他對于公眾來說卻是一個謎團,他究竟懷著怎樣的情懷?究竟有著怎樣的思想?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活?記者懷著這樣的疑惑走訪了如今已是六十九歲高齡的單簧管藝術家——何復興老師。
何復興老師家位于和平里一個普通的住宅,記者本以為何復興老師的家中應該有著各類單簧管、證書、與大師們的合影,可是卻沒有看到想像中的代表身份與地位的任何痕跡,看到的只是玲瑯滿目的藏品——各類工藝打火機、學生贈送的工藝品、工藝鐘表……除了客廳里的譜臺與教授學生時所用到的桌椅外,都在訴說著這間房子的主人是一個感性、細膩、有著藏品愛好的普通老人。
這個意外的發現使記者產生了更大的好奇感,于是在記者的驚嘆中展開了這次對何復興老師的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