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里看到一條新聞,被驚呆了:
就連濃眉大眼的銀行,也突然搶起了教培的活,而且還特別強調是碩士研究生有教師資格證。這個我倒是相信,因為前幾年教育行業大火,許多研究生在進入銀行前都會考個教師資格證。
唯一的疑問是:這算不算變相違規校外培訓?
如果銀行的這種做法不違規,那家政行業送作業輔導也可以不算,高檔賓館送作業輔導也可以不算……,估計不久的將來,作業輔導將成為各行各業廣泛贈送的福利。
銀行是謀利的機構,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利潤,而利潤來源就是存款,吸不到存款銀行就無法生存。5萬元的存款看起來不多,但人們只要習慣了使用浦發銀行的卡,就會源源不斷地往進存款,從而給銀行帶來更高的收益。
浦發銀行愿意推出這項服務,說明有許多人確實會為了作業輔導去浦發銀行存錢。
這一屆家長對雞娃是真的執著,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面就在喊減負,但家長們的應對方式是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學校布置的作業越減越少,課外輔導班卻越上越多。
最近兩年尤其如此,限制校外培訓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嚴厲,但地下小黑班的生意卻一年比一年紅火。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種現象?
這一屆家長對雞娃的執著,主要來源于擔心孩子過得不如自己。熱衷于雞娃的家長,通常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類,你也可以認為他們是中產或者偽中產。
超級權貴根本不需要雞娃,因為娃的路早已鋪好,要么出國讀書、要么出口轉內銷上國內名校,和普通人不是一個賽道。
收入極低者根本不考慮雞娃。雞娃是要花錢的,培訓班、輔導資料每一樣都不便宜。2020年5月,總理曾說過“6億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雖然三年多過去了,但數量估計也差不多。1000元現在都買不到20本書,對這6億人來說,雞娃就是個傳說,吃飽吃好才是王道。
雞娃家長們大多學歷不錯,最起碼也是大學畢業。有很多都是小鎮做題家出身,通過自身不懈努力,跳出農門、走出大山、走進大城市、買房生子,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但由于收入和積蓄都不夠豐厚,一不小心就會被打入底層,所以他們都有濃濃的危機感。
這些家長們最擔心的,是孩子淪為低收入者或者體力勞動者。我絕對沒有瞧不起體力勞動者的意思,因為我祖上17代都是貧農,我只是陳述一個事實:坐辦公室吹空調點外賣,和頂著烈日送外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為了讓孩子能過得不比自己差,這些家長們傾盡所有,為孩子報培訓班,替孩子到處找學習資料存網盤,下班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強打精神督促孩子學習。
有人問這些家長:你就不能放過孩子,讓孩子們過一個快樂玩耍的生活嗎?
這些家長回答:少年時不吃學習的苦,長大后就要吃生活的苦;在本該讀書的年齡追求快樂玩耍,將來就只能中考進職高或者高考進不入流大學,在找工作時倍受歧視……
人的一輩子,總是在面臨權衡取舍:到底是選擇少年時的快樂玩耍,還是選擇成年后相對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只能二選一。
要說減負,農村里的留守兒童最沒有學習負擔,放學后要么漫山遍野快樂玩耍,要么成群結隊蹭wifi玩游戲,過得十分快樂。但他們大多考不上高中,能考上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最終大多從事體力勞動。你可曾問過他成年后的感受?
1998年修訂版的《新華詞典》中有這樣一個例句:“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20多年過去了,不知道現在的張華、李萍他們都怎么樣了。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都有光明的前途,或許這一屆家長也就不會執著于雞娃了,誰不愿意看著自己的孩子快樂玩耍呢?
從這個意義上看來,單純限制教培機構有點南轅北轍。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