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鋼琴:69年的鋼琴老品牌奏響“命運交響曲”
荒地原址重建企業,自主創新贏得市場
69年的鋼琴老品牌奏響“命運交響曲”
從紅極一時到最終停產,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改造的深入推進,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東北鋼琴憑借技術創新、產業鏈升級破繭重生,如何讓擁有品牌價值的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打磨、組裝、上弦、調音……位于遼寧營口的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廠區內,流水線上的工人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一架架獨具特色的鋼琴,亮光漆奪目,啞光漆深沉,試奏的鋼琴音量宏大、音域寬廣。誰能想到兩年前,這里的廠房已是破敗不堪,荒草就有一人高。
在遼寧,曾有不少像東北鋼琴這樣的老品牌紅極一時。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改造的深入推進,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有些品牌“勉強生存”,有些品牌銷聲匿跡,也有像東北鋼琴這樣的老品牌,憑借技術創新、產業鏈升級破繭重生。
缺乏價格優勢
“曲折、掙扎、不甘、重振,東北鋼琴的發展宛如‘命運交響曲’。”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文說。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蘇州的樂器制造業“分流落戶”到營口,東北鋼琴廠應運而生,營口成為中國四大鋼琴生產基地之一,尤其是“諾的斯卡”品牌曾多次在國際上獲獎,并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1986年,年僅19歲的張曉文進入東北鋼琴廠工作。在當年舉辦的一次鋼琴展銷會上,東北鋼琴展區前的參觀者寥寥無幾,廣東、浙江鋼琴廠商展區前卻是人山人海。同樣型號的一架鋼琴,東北鋼琴廠售7000元才賺500元,浙江、廣東鋼琴廠商售5000元就能賺1000元,缺乏價格優勢的東北鋼琴銷路堪憂。
1988年,東北鋼琴廠買下了瑞典“諾的斯卡”鋼琴公司的相關制造技術、機械設備,派出40名技術骨干到瑞典學習3個月,并在掌握全部生產技術后回國,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中高檔鋼琴的歷史。
“那時候,工廠大門外每天都有三四個集裝箱排隊等著拉鋼琴。”張曉文說。2003年到2004年,東北鋼琴實現年產3萬架立式鋼琴、6500架三角鋼琴,2005年出口創匯2289萬美元、利稅2800多萬元。東北鋼琴當時的產品設計水平、制造工藝、生產規模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2007年,受國際市場形勢變化影響,東北鋼琴出口量跌入谷底,被美國企業收購后,經營狀況仍未好轉,2011年企業最終停產。張曉文和她的同事們相繼下崗,1000多名員工陸續南下謀求新職業。
選擇舊地重建
8年后的2019年,張曉文募資1.2億元完成對原東北鋼琴東側廠區及“諾的斯卡”商標所有權的收購,成立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當時,她面對的是,停產近10年,只剩陳舊的車間和雜草叢生的廠區。
為幫助企業早日走上正軌,營口市工信局聯合當地的公共設施維護集團和供電、供水等單位,幫助企業解決垃圾清運、供水、供電、供氣等方面的問題,“光垃圾就拉出近400車”……
為何要選擇舊地重建?除了懷舊情懷,更重要的是得天獨厚的環境。
“東北鋼琴的品牌一定要回到營口的原址上。”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凱介紹說,鋼琴生產屬于技術密集型企業,為保證最好的音質,琴廠對環境要求很高。鋼琴的音源發聲部分主要是松木,要讓琴聲優美,首先要保證松木的通透性,這就需要生產環境的溫度、濕度恰到好處,而營口的溫度、濕度都特別適合制造鋼琴,很多原廠房本就設計優良,修復后也得以保留。
廠房建起來了,技術人員哪里來?張曉文開始聯系當年的老同事。59歲的企業音源車間主任周雄曾去過瑞典學習,下崗后自己創建了鋼琴組裝工廠。聽說東北鋼琴廠重建,他甘愿放棄“老板”身份,回去當了“車間主任”;郭凱曾是東北鋼琴的技術骨干,后來被德國企業高薪聘請,收到張曉文的邀約后毅然回國……就這樣,有30余人陸續回廠,都是有著20多年制琴經驗的技術骨干。
如今,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可年產鋼琴2000臺,年產值達4000萬元。在2020年10月舉辦的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企業接到訂單近千萬元。
仍面臨技能人才不足等問題
在車間里,演奏者戴著耳麥如癡如醉地演奏,圍觀者卻聽不到聲音。這是一臺自帶靜音系統的鋼琴,可以像普通鋼琴一樣演奏。當靜音扳手打開以后,演奏者戴上耳機后就只能自己欣賞,這樣就解決了彈琴擾民的問題……
“‘諾的斯卡’品牌認可還停留在35歲以上人群,要讓如今更加年輕的購買主力認可品牌,不能只吃老本,還要有新產品。”張曉文說,從盤活之初至今,公司已經推出7款自主創新的三角琴和十余款立式鋼琴新品。
然而,最近,張曉文卻在為企業招聘面試發愁,因為來應聘的求職者數量遠低于預期。“招來的人六成跳了槽,企業想擴大規模,目前的技能人才儲備卻跟不上。”張曉文說。
為此,2019年~2020年,企業與遼南技師學院、營口市戲曲藝術學校展開合作,開辦了訂單班,專門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能人才,但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產業配套跟不上是困擾企業前行的另一個難題。目前,營口市樂器制造及配件生產企業有50余家,其中鋼琴制造企業有11家,樂器配套件生產企業有20余家。在遼寧,為東北鋼琴配套的企業僅有4家,分布在營口、鞍山、沈陽,很多原材料要去南方采購,這與企業鼎盛時期全國有100家上下游配套企業的情形差距甚大。
“讓東北鋼琴等老品牌發芽,盤活僅是第一步。如何讓擁有品牌價值的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才是企業要花更多心思去思考的問題。”張曉文說。
據營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營口市正在搭建以樂器、音樂為核心的平臺,將生產企業、音樂院校、文化團體、琴行零售業、進行產教銷結合,創建最新的生產銷售模式;同時,充分發揮營口樂器生產基地資源優勢,促進行業相關領域的產品創新,技術升級,推動營口乃至東北樂器制造業向音樂教育、文化產業延伸發展。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