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演奏美學:葫蘆絲樂曲的步驟和方法
導入語:任何音樂表演活動都是一個實踐探索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思維轉變和實現成就感的過程,對于大多數葫蘆絲愛好者來說,如何能夠科學、準確地詮釋一首樂曲去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實際上包含著多個方面的元素。可以說詮釋葫蘆絲樂曲有著“程式化”的步驟和規律,只要我們能夠按照這種“程式化”去詮釋樂曲,必然會節省很多力氣和時間,提高演奏效率。下面從音樂材料、心理想象和演奏技術三個方面談談詮釋葫蘆絲樂曲的步驟和方法。
一、音樂材料—素質基礎
音樂材料指的是構成音樂的要素,即在音高、音值、音強等元素的基礎上形成了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要素。對于葫蘆絲學習者而說,當拿到一份樂譜時,要對樂譜上所記錄的音樂材料進行分析,如從樂段的角度了解樂曲的基本結構、從樂句的角度分析旋律特點等,這樣可以從整體上了解樂曲的基本情況或者劃分出換氣點。然后通過聆聽演奏版本或者唱譜去體驗音樂音響的效果,形成聽覺感知和聽覺記憶,為下一步試奏奠定基礎。對音樂材料的分析體現出了一名學習者的音樂素質基礎,現在很多學習者還存在以下情況,即可以吹奏自己熟悉的旋律,而面對一首新樂曲時卻無從下手,這就是因為學習者缺少分析音樂材料的能力,也就是樂理知識儲備不足。
二、心理想象—必要過程
現在很多葫蘆絲樂曲包括歌曲改編曲、原創曲、移植曲等具有標題特點,不像很多純音樂作品以“第一奏鳴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那樣沒有具體的題目,這種標題化的特點決定了樂曲有著明確的表現對象和情感表達指向,如《竹林深處》、《歡樂的潑水節》、《打跳歡歌》、《侗鄉之夜》等,我們很容易能夠從音響中感受到樂曲要表現的內容,當然這些都是經典的樂曲,吹奏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和音樂風格。如果吹奏者在面對一首新作品或者要將樂曲表現得更加到位,就離不開心理想象這一過程。
所謂心理想象就是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去設想作品表達的什么內容和情感,也是形成自己獨特演奏風格的基礎。同一首作品之所以有著不同的演奏表現,那是因為吹奏者的理解不同、想象不同。以楊建生創作的《美麗的金孔雀》為例,全曲由兩個樂段構成,分別為“中板”和“小快板”,我們可以想象“中板”表現的是“孔雀秀美的身姿”,“快板”表現的是“孔雀曼妙輕盈的舞蹈”;也可以想象為“中板”表現的是“藍天白云下孔雀在河邊漫步”、“快板”表現的是“對孔雀在河邊翩翩起舞的嬉戲”,所以某首樂曲之所以有著不同的風格版本,實則吹奏者的想象和理解不同,而無關于誰吹得對、誰吹的錯。然而吹奏者如果沒有進行心理想象,那么你所吹奏出的音響只是空洞的聲音而已。
三、演奏技術—實現條件
演奏技術包括兩個子項,即吹奏技術和表演技術,其中吹奏技術指的是吹奏者對葫蘆絲各種吹奏技巧的把握,涵蓋氣息、運指、舌功三個基本點,這三個基本點的有機配合才能夠表現出滑、打、疊、顫等效果;表演技術則指的是吹奏者的情感表現能力和舞臺駕馭能力,吹奏者對樂曲情緒和情感的理解深度與否以及自身情感投入與否決定了你對樂曲風格理解的是否深刻;而舞臺駕馭能力表現在“臺風”上,有的吹奏者能夠在舞臺上達到“人器合一”的境界,并能夠通過肢體、面部表情、眼神等“語言”貫通音樂以及實現與觀眾的交流,而有的吹奏者則完全沒有實現與音樂的“交流”、與觀眾的“互動”,缺少必要的演奏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音樂的表現。所以筆者要糾正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葫蘆絲吹奏者存在一種理解誤區,那就是認為演奏技術就是葫蘆絲滑音、打音、顫音等具體的技巧,而缺乏舞臺表演意識。
詮釋葫蘆絲樂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括理性的音樂材料分析、心理上的音樂想象和技術上實踐操作,如果一名葫蘆絲學習者、吹奏者能夠充分認識到三者的內涵和之間的關系,必然會使自己的演奏“更上一層樓”。
選自《葫蘆絲演奏美學五十講》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