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與鋼琴同宗同源卻鮮為人知
在中國民族樂器中,有一件樂器與鋼琴同宗同源,那就是揚琴。揚琴音色明亮,剛柔并濟,表現力十分豐富,它的發聲方式與鋼琴十分接近,都是由琴錘敲擊鋼弦發聲。然而,鋼琴在全世界風靡,琴童無數,揚琴從波斯傳入中國400年卻依然鮮為人知。電影《閃光少女》中,女主角就是一位學習揚琴的少女,卻被學習鋼琴的師兄看不起。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揚琴一路逆襲,在影片結尾的“斗琴”片段,揚琴的表現絲毫不輸鋼琴,令人刮目相看。
郭敏清講述81型揚琴的歷史意義。
11月19日-24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舉辦“揚琴藝術周”,給人們一個機會,好好了解揚琴這件樂器。藝術周分為專家講座和音樂會兩個板塊,李玲玲、郭敏清、于海英、應皓同、牛礬瓊、吳璜璜、徐藝芳、張文祿老師等揚琴演奏家、教育家組成的豪華陣容闡述了揚琴的發展歷史,以及揚琴在當代音樂演奏技術發展中如何創新、如何走出國門打開音樂潮流。此外,藝術周還有8場音樂會,全方位展示揚琴的魅力。
揚琴為什么冷門?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張文祿告訴記者,首先,揚琴個頭比較大,不方便攜帶;其次,在民樂隊中,揚琴個性不如二胡、笛子那么強,常常是充當伴奏的角色;再者,揚琴學起來雖然上手比較快,但要真正掌握,卻也十分困難。種種原因,讓揚琴變得小眾。
“揚琴藝術周”音樂會現場
二胡演奏家、上音附中青少年民族管弦樂團指揮劉捷是此次揚琴藝術周音樂總監,他表示,一個樂團里可以有好幾把二胡,但只有一兩個揚琴。揚琴雖然少,但卻能起到粘合劑的作用,必不可少。上音附中民樂學科副主任、揚琴藝術周策劃人應皓同告訴記者,和二胡、笛子、古箏等樂器相比,揚琴專業的老師和學生人數都比較少,因此在人才培養上,更要精雕細琢,因材施教。“現在上音附小和附中,各年級學習揚琴的學生加起來,只有10來個,量不多,質就必須保證。我們希望每顆種子種下去,都要長成一棵大樹。”
雖然揚琴在大眾當中的推廣面臨困境,但在樂器改革和作品創作等專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7年,上海音樂學院洪圣茂設計改革,郭敏清首演及推廣的81型12平均律揚琴,以其科學的排列法榮獲“中國文化部科技成果獎”,并分別在上海、北京舉行了81型揚琴專題音樂會,促進了揚琴的發展,也繁榮了創作。
因為此次揚琴音樂周,旅居海外多年的郭敏清也特意回到上海,11月24日晚,她將攜手自己的徒弟們,一起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藝廳帶來一場81型揚琴音樂會。音樂會上,73歲高齡的她將首演自己特意為此次音樂周創作的全新作品《回響》。
“揚琴藝術周”音樂會現場
揚琴雖然冷門,但沒想到,音樂周上的揚琴音樂會卻受到了觀眾的歡迎。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有許多胡琴愛好者也來聽揚琴音樂會。“喜歡胡琴的都喜歡揚琴。”樂迷蔣先生說。為什么呢?揚琴演奏家王瓏告訴記者,胡琴和揚琴可以算得上是“絕配”,就像咖啡和牛奶一樣。揚琴音域寬廣、和聲豐富,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襯托出胡琴的個性。
“揚琴是點,二胡是線,相互搭配,點線交織。少了揚琴,二胡總覺得欠缺點色彩。” 二胡演奏家馬向華介紹說。二胡大師閔惠芬就很喜歡二胡和揚琴的重奏,她演奏的《江河水》《陽關三疊》等名曲,都是由揚琴來伴奏的。這些傳統曲目,用揚琴伴奏,比鋼琴更有中國味兒。此外,也有一些為二胡和揚琴所寫的現代派作品,獨具一格。比如上世紀80年代,譚盾為二胡和揚琴所寫的《雙闕》,難度大,節奏變化豐富,音樂張力十足。
除了樂器改良和創作,張文祿認為,要讓揚琴這件冷門樂器有所發展,還應該加強有針對性的學術研究。2006年,張文祿曾在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學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國內揚琴藝術研究的缺失。他檢索了四種重要的音樂學術期刊,發現有關揚琴藝術的學術論文屈指可數,令人擔憂。2016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華樂大典·揚琴卷》,收錄了近70篇文章,作為揚琴研究相當重要的文獻資料。在本次揚琴音樂周上,張文祿再次呼吁,希望能促進揚琴演、創、研三位一體式的發展,讓這件雖然冷門卻不可或缺的樂器煥發新生。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