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制作:小提琴的音梁與制作方法
關于無翹縫的低音梁在國外也有個別專家認為:“音色好的小提琴,它的低音梁通常在安裝時是無翹縫的。”筆者2002年在美國辛辛那堤參加美國第15屆國際提琴制作比賽會期間,曾聽過有關人士講,低音梁無翹縫的制作,不但有助于發音的靈敏度,而且還可以使新琴更快接近古舊琴的純凈音色。
由于面板與低音梁之間無翹縫,面板應力無變化,音調也沒有增高,不需要用低音梁的翹縫來調節面板的應力大小,這樣的新琴更趨向古舊琴的發音。這一方法有待實踐后才能證實。
關于無翹縫的低音梁,盛中國也認為“無翹縫安裝低音梁的琴,發音會純厚一些”。筆者考慮如果能因琴而異的話,效果是會好的。在《提琴的制作與修復》一書中(陳元光編著)談到低音梁翹縫的預應力,“是沒有好處,會使面板兩端出現下塌,在面板表面可清晰地看到低音梁的痕跡,甚至于損壞較薄的面板。因為低音梁的強度大于面板,預應力只會迫使面板的局部形狀與它相一致,低音梁決不會服從面板的弧度。如果拱(弧度)已加工到最佳的形狀,提的音色和音量必然有保證,似乎也沒有必要用低音梁的預應力把它拉變形。”
低音梁的彎曲應力:有彎曲應力的低音梁,能使面板做強烈振動而發出宏亮、豐滿的音色。低音梁的作用有:
(1)傳導振動,如果沒有低音梁,小提琴振動的傳導就會減弱,發音也不會強而有力。
(2)加強面板的振動強度。低音梁兩端與面板不是在制作梁架時使它們密合的,而是梁架的兩端與面板之間有一個空隙,約1.5mm-2.0mm左右的翹縫,然后通過外力,強使梁架與面板發生形變而密切結合,以使其產生彈力,這種膠合后的形變,是一種復雜的彎曲形變,它使低音梁產生彎曲應力,面板受到同樣的作用,也隨之產生彎曲應力,有應力的面板振動起來,要比沒有應力的強烈,發音也豐滿。不過這種應力會因年限關系逐漸消失,以后就需要更換一支新的低音梁(應力一般保持10-20年)。使G、D兩弦的低音發出深厚有力的音色。
此外,筆者在美國見到有的提琴修復師,很注重更換低音梁的開料和紋理的選擇,有意識地將低音梁木紋(年輪),在制作時,向右少許傾斜(即向音柱方向),年輪右斜的低音梁架,在安裝膠合后,藉以加強低音梁的力度。
有資料進一步談到低音梁的壽命:現代制作的小提琴,其低音梁的壽命約為 10-20 年,有時也可達到 40 年,一般來說琴面板的弧度較高的琴,要比面板弧度較低的琴,需要提前更換低音梁,用陳年老木制作的低音梁音響效果則更好,陳年老木是有助于琴發出渾厚溫柔的音色。
低音梁對于小提琴音色的影響
在面板的反面板上,粘貼著一木條,稱為低音梁,它是中間高兩端逐漸低的形狀,低音梁的作用,主要是傳遞振動。小提琴的振動傳遞過程主要是從琴弦到琴馬的左腳,再由左腳經面板達到低音梁,然后藉低音梁將振動到面板的各部分以及整個琴身。
制作得正確并且裝置得適當的低音梁,它的重心點應該恰好在琴馬左腳的下面,也就是恰巧對準f音孔的內外兩個缺口之間,因此琴馬在左腳強烈的振動,首先是經過面板到達低音梁的重心點,這樣琴馬左腳迫使低音梁隨著它作強烈的振動。
低音梁的長度約等于面板長度的11/14,如面板長度為355mm,則低音梁長度為277mm左右,琴馬的振動經過這樣傳遞的過程,小提琴才能發出強而有力的聲音。
古代小提琴的低音梁長約268mm,比現代的要短小,因古代小提琴音調低,琴馬也低,且使用羊腸弦對琴板及低音梁的壓力小,以后小提琴的音調逐漸提高,琴弦對琴板的壓力增加,因此逐漸更換較長和較強的低音梁,換裝后的琴音比原來響亮有力。
此外,低音梁的作用,還有加強面板的抗壓強度,使面板的左面(G、D兩弦的方面)不至因琴弦的壓力而弧度下沉。
琴板弧度大,低音梁的剛度抵抗力強,可用拉力大的粗弦,制作的低音梁可以加大一些,若琴板的弧度小,低音梁的剛度抵抗力弱時,抗壓力就小,可用拉力小的細弦,音量雖小,但是發音靈敏性好,低音梁在膠合到面板反面之前,它的弧度與琴板的弧度并不是完全相符的,低音梁弧度要比面板弧度大。
因此,低音梁與面板接觸時,低音梁兩端是翹起來的,這樣與琴面板膠合時,要用夾具夾緊而使面板產生變曲的內應力,有內應和內力的面板,它的振動會相應的加強,琴聲也就變得豐富宏亮。
在膠合低音梁時,頭向內、尾向外、稍斜一些,這樣,膠合在許多木纖維條紋上,琴板應力才能好,如果完全與木纖維平行(直的),琴板受壓后易斷裂。
小提琴低音梁形制的發展歷史
如今我們使用的每一把現代小提琴中都有一條低音梁。從小提琴的雛形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到今天,大約已有500年的歷史。小提琴的琴形從誕生之初到今天的現代小提琴,經歷了不小的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低音梁從出現開始,其形制就始終伴隨著小提琴制作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著變化。低音梁出現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現存的仍然保持著最初狀態的古代小提琴大約誕生于16至17世紀。我們可以大致判斷,低音梁的歷史應該比這些樂器更長。
今天,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現代小提琴的創始者最有可能是安德烈亞·阿馬蒂(Andrea Amati),而登上小提琴制作頂峰的制作大師無疑是尼科洛·阿馬蒂(Nicolo Amati),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和耶穌·瓜爾內里(GiuseppeGuarneri)。他們將小提琴制作工藝提升到了極高的水平,談小提琴的低音梁必然要研究這些意大利天才制琴師的創造。
早期小提琴的琴頸較高,指板和琴馬較低,低音梁短小而輕薄,讓小提琴發出有節制的音色是當時的潮流。隨著音樂作品的不斷發展和豐富,以及音樂演奏的場所逐漸從較為私密的貴族沙龍轉向較寬敞的公開演奏大廳,古代小提琴越來越不能滿足小提琴演奏家對音質的需求。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具有更強聲音穿透能力和更大音量的小提琴。此時的制琴師們開始逐漸對小提琴的制作進行變革。他們調整琴頸長度和角度,增高琴馬和抬升指板,甚至改變面板和背板的厚度,使小提琴張力增大,以滿足演奏家們對小提琴音質的更高要求。隨著張力的變化,小提琴面板所承受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低音梁的形制隨之產生變化。在這段時間內,制琴師們改造了大量的古代小提琴,使其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到17世紀初,小提琴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件音量更大、共鳴更好而為人們所熟知和喜愛的獨奏樂器。
通常我們提到的現代小提琴,是指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廣泛使用了低音梁、音柱和琴馬的小提琴。現存的Amati小提琴和Stradivari小提琴以及其他一些古代小提琴,基本上都是按照現代模式裝配的,這些小提琴大都沒有原始的低音梁、音柱或琴馬。只有少數流傳到現在的古代樂器尚處于最初的狀態。
盡管如此,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古樂器上,我們還是可以大致了解到當時低音梁的形狀以及尺寸。在關于小提琴低音梁的文獻中,Hill Brothers曾在《AntonioStradivari : His Life and Work》一書中,將現代低音梁與A. H.Amati, Nicolo Amati, Stradivari以及其他意大利小提琴制作者制作的低音梁的長度、高度、寬度進行列表對比。在Vladimir Oberberg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將該表格中的長度單位由英尺轉換為毫米,文章收錄于1926年由俄羅斯國家音樂協會出版、俄羅斯樂器制作委員會編撰的一本文選中。
從對各個時代的一些古老低音梁的研究中,能較為合理精確地推斷出低音梁這一小提琴關鍵部件的發展歷史。很顯然,歷史上的小提琴制作者很明確低音梁在加固面板以使其能夠承受更大的琴弦壓力并使面板能自如震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們也意識到低音梁的尺寸、形狀以及材質密度決定了小提琴的共鳴性,尤其是兩根低音弦的響亮度。18世紀以前的小提琴有很高的琴頸、極低的琴馬和指板,琴弦的壓力不大,因而只需要較為輕巧靈活的低音梁就可以滿足需要。到公元1800年左右,隨著演奏需求的變化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小提琴琴頸的長度以及琴頸相對于琴身的角度發生變化。琴弦長度的增加,琴馬和指板的增高以及音調的逐漸升高,使輕而小的古代低音梁不再適合。因此,必須用較大的新型低音梁來取代相對輕而小的古代低音梁。盡管低音梁在現代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低音梁支撐面板、承受琴馬腳低音一側的壓力,并將琴馬的振動迅速傳遞到整個面板的功能和作用,基本上沒有變化。
在制作和設定現代小提琴的低音梁時,一方面,為了適應琴弦壓力的增大以及現代音調的升高,必須要制作尺寸更大的低音梁。另一方面,也必須要小心謹慎地防止使用了過多的木頭而將低音梁做得過大。如果低音梁太重,則有可能損壞面板的震動效果,從而影響小提琴的音響效果。就低音梁本身而言,它僅僅是一根云杉木條,只有當其附著于面板上時,才可能產生音響效果。在將低音梁安裝到面板之前,可以檢查其韌性,但是,所有音響效果的調整均只有在將低音梁安裝到面板上之后才可以進行。低音梁一旦固定,就可以檢查敲擊音。根據Isaak Vigdorchik的實驗,假設低音梁每個部位的敲擊音高都比相應位置面板對角音帶(diagonal sound strip)的敲擊音高高出半音,那么,通過判定低音梁每個部位的敲擊音高與相應位置面板對角音帶的敲擊音高差,就可以判斷低音梁的質量和尺寸是否適合這塊面板。例如,如果面板的主音調(對角中央音帶)定為D音,那么該音帶臨近低音梁部位的敲擊音聽上去應該是D#。低音梁的敲擊音從該位置起,往上應該逐漸變為F,音,往下應該逐漸變為C音。
制作小提琴低音梁的云衫應該重量輕、紋理細或者中等粗細,年輪密度約為每條1mm,并且要確保該木材經過了足夠長時間的水分蒸發,絕對地干燥,最好是自然干燥5年以上。如果制作低音梁的木材很硬,紋理很細,則可以適當減少木材用量。如果木材較軟,其木材用量則要相對大些,否則有可能會因為木材不夠硬而無法實現面板的適當震動。
阿馬蒂與斯特拉迪瓦里提琴低音樑分析
小提琴低音樑
在提琴低音樑制作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提琴低音梁的形狀。低音梁的形狀取決于面板的弧度以及整個音響系統。通常,低音梁的最高點位于梁長度的正中,并向兩端逐漸降低,梁面的曲線類似橋面。
如果按照阿馬蒂(Amati)音響系統制作的小提琴,低音梁的最高部位有個小的區域,該區域內敲擊音非但不比中央對角音帶的音調高出半個音,反而是幾乎與面板中央對角音帶的敲擊音高相同。
而如果按照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的音響系統制作的小提琴,由于其中央音帶較寬,因而低音梁最高部位也明顯較大,而敲擊音則比相應音帶要高出半個音。在Amati琴形和Stradivari琴形的兩種低音梁中,最高部位總是略為彎曲,不在一條直線上。從這個最高的部位起,低音梁沿著末端方向高度逐漸降低。
Amati琴形和Stradivari琴形的低音梁形狀,都取決于各自音響系統以及面板的弧度。
按照上述原則,現代小提琴低音梁的各項尺寸不應超過下述范圍:長度270mm;中央高度12mm;厚度5.5mm;末端高度2.5mm。
對Amati琴形樂器而言,中央高度略小于12mm。另外,Isaak Vigdorchik在他的實踐中發現,低音梁所需的彈性度與面板的橫向彈性度直接相關,面板彈性度越大,則低音梁所需要的彈性度越少。
多數小提琴制作師在制作低音梁時的做法,是先為梁留出一定量高度的余地,再就具體彈性需要進行修整。
小提琴低音樑在面板上最佳位置的計算方法
關于小提琴低音梁相對面板中央的確切位置,目前現代小提琴制作者還未達成共識。通常,低音梁上端位于面板中央略偏右的位置,而低音梁下端則位于比上端偏離得再遠一點的位置。Isaak Vigdorchik在研究中嘗試找到一種安放低音梁的最佳位置,以使樂器的音質達到最佳效果。
他通過研究古代意大利小提琴原始低音梁的位置發現,即使舊的低音梁已經被現代低音梁所取代,但仍然可以在原始的位置上找到原先低音梁的痕跡。同時他還發現:第一,古代小提琴低音梁的位置都非常相似;第二,這些位置都與Amati和Stradivari以及兩位大師的追隨者設計的小提琴上對角音帶的位置緊密關聯,毫無疑問,這也直接促成了最佳的音響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通過測量和計算,Isaak Vidorchik得出了他確定低音梁相對于面板中心最佳位置的方法。以下是具體計算公式,以計算面板上半部的低音梁位置為例:
假定面板上圓最寬處寬度為168mm,面板上圓最寬處寬度168毫米除以2.4等于70mm,低音梁寬度5.5mm除以2等于2.75mm,70mm加2.75mm等于72.75mm,得出的結果72.75mm即為面板上半圓最寬處外邊緣至低音梁靠近面板中心一側的距離。
用面板下圓最寬處數據進行類似的計算,可以確定低音梁在面板下半部的確切位置。將此點與上例中得到的低音梁在面板上半圓位置點連接畫線,為低音梁的安裝提供向導。必須注意的是,面板上半圓和下半圓最寬處的水平線并不是低音梁長度的末端。
該計算公式可以幫助確定低音梁在面板上的位置,找到上段和下段寬度除以2.4后得到的數值,就可以確定低音梁相對面板中央最佳的位置。根據這個計算方法,低音梁的位置應根據樂器不同而變化,具體的位置應取決于通過實際測量而得到的尺寸。
當然,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確定低音梁的位置。目前較為常見的方法是:
第一種方法是將兩個f孔切口的中間線連接,以這條線與面板中心線的交點為圓心,用圓規畫出琴馬腳的實際寬度41mm,在面板靠低音一側馬腳位置最寬處向內1.5mm處做記號。這就是低音梁馬腳處的定位點。
第二種方法是在面板上半圓最寬處,從中心線到側板外沿,平均7等分,從中心線起的第一等分處做記號。在面板下半圓最寬處做同樣的工作。將上半圓和下半圓得兩點連線,就得出低音梁的走向。
第三種方法是當上下半圓7等分連線與馬腳處定位點不能重合時,必須以馬腳處定位點為準將低音梁位置平行移動。
現代小提琴低音梁兩端相對于面板上下外邊緣的距離是基本相等的,確定了低音梁的長度,用面板長度減去低音梁長度,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低音梁兩端與面板上下外邊緣的相對位置和距離。
小提琴低音梁修削對音質的影響
小提琴音梁安裝好之后就要精修低音梁,不僅僅是修削成形。隨著木料被削掉,面板的叩擊聲也逐漸變低,讓音調較高一些時,暫時不再修削頂面的木料,要使面板的叩擊聲恢復到需要的音調。并且在增加面板剛性的同時,還要讓面板保持必要的彈性。關于低音梁的預應力有種種觀點,有的認為低音梁兩端的底面應該略微多削掉些木料,使它裝上面板之后有些張力,可以使小提琴G,D,A,E弦音色及發音更好。
小提琴低音梁
1.由于各個面板的木料質地和弧度的形狀不可能完全一樣,故先把低音梁頂面的弧形和各處的高度,修削出大致的形狀和尺寸。測量高度以梁的內側即靠中縫的那側為準。木料的質地硬而重以及弧度比較高時,音梁的質量可以小一些,梁的兩端可修削得相當低。音梁的最高點一般認為可在琴馬腳下,或向面板頂端方向靠一些。音孔范圍處低音梁應該保持高度,使它具有必要的強度對音孔會有好處。
2.隨著木料被削掉,面板的叩擊聲也逐漸變低,讓音調較高一些時暫時不再修削頂面的木料。此時把梁中間的部分修削成具有圓頂的拋物線形狀或較窄的半個橢圓形曲線,向著兩端逐漸變成半圓形。修削時要不斷地聆聽叩擊聲的音調,而且要注意聲音必須清晰悅耳,若有變差的趨勢就應到此為止。一般來說在傳統的尺寸和形狀的范圍之內,低音梁高而薄些的聲學效果,要比低而厚的好一些,太低的低音梁會使第四弦發聲軟弱無力。不過也要適可而止,如果減薄到一定程度音調還偏高,就要降低些梁的高度。
3.另外在修削到音調接近時,還要測試面板的彈性。把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別按在梁的彎月形附近,中指墊在面板表面相當于縱向參比線位置附近。讓面板對著工作臺面的側邊,中指抵住臺邊,大拇指略加壓力,面板應能微微彎曲而有彈性。若太硬可略微修削彎月形處及其附近的木料,而且向著兩端逐漸變低、變窄,但要保持底面的寬度和半圓形的形狀。
4.關于低音梁的預應力有種種觀點,有的認為低音梁兩端的底面應該略微多削掉些木料,使它裝上面板之后有些張力,可以使小提琴G,D,A,E弦音色及發音更好。而且若干年之后這種預應力會漸漸消失,也就是說音梁失去了彈性,或者說是已經疲勞就要更低換音梁。但也有的認為這種預應力沒有好處,會使面板兩端出現下塌,在面板表面可清晰地看到音梁的痕跡,甚至于損壞較薄的面板。因為音梁的強度大于面板,頂應力只會迫使面板的局部形狀與它相一致,音梁決不會服從面板的弧度。如果弧度已加工到最佳的形狀,小提琴的音色和音量必然有保證,似乎也沒有必要用低音梁的預應力把它拉變形。
5.最后把低音梁修削到最終的長度,而且頂端向外削出一個斜面。整個低音梁先用粗砂紙后用細砂紙打磨光滑,至此低音梁安裝完成。
小提琴音梁的粘合
小提琴音梁在粘合前,要仔細檢查是否與面板密接,尺寸和重心點是否正確。粘合時,要在面板和音梁的膠合面都涂上薄薄的一層豬鰾膠,然后用夾具夾好,特別是音梁的兩端,一定要按下去,使它與面板密接后再用夾具夾好,并要把溢出的豬鰾用毛巾沾熱水擦去,然后放置在干燥通風的地方。膠于以后,再將低音梁的頂部削成形,在精細精細修理。
1.把面板內面清理干凈,音梁對準位置放上后,用木制的形狀像等高線卡尺那樣的長臂夾子或其他合適的夾子試夾。需要五個夾子,放在大致對應于五條等分線的位置處。最中間的夾子從面板左側伸入,夾住中間的等分線。兩端的夾子從面板的頂端和底端伸入,另外兩個夾子從面板右側伸入,夾住靠近中間的兩條等分線。面板表面處的夾子腳,要墊上軟木或厚紙板以免損壞面板。夾緊時千萬不要擰得過緊,只需用手指的力量使音梁與面板緊貼住就可以了。大提琴由于個體較大,要用架子把它架空,以便夾子能從各個方向跨入面板。
2.取下夾子時讓夾子腳保持合適的跨度,并放在面板周圍相應的位置處。這樣在面板和音梁涂上熱膠粘合后,能夠迅速地把夾子夾到位。用吹風機加熱低音梁和面板的粘合面,涂上新鮮的熱膠,迅速粘上音梁并用夾子夾穩妥。用沾上溫水的毛筆刷掉多余的膠,再用濕的布或海綿擦干凈。如果粘有小木塊,此時小心地把它們去掉。讓夾子保留過夜待膠干燥,膠干后取下夾子準備修理音梁。必須確認膠和面板都已干燥后才精修音梁,因為潮濕時叩擊聲會偏低。
提琴音梁的安裝位置及尺寸規格
小提琴音孔兩個上珠內側弧之間的距離確定了琴馬的寬度,音梁的位置又與琴馬的位置密切相關,對琴聲也是至關緊要的。音梁位置安置得當對提高小提琴的音量和改善音色大有好處,尤其是對第三和第四弦的作用更為顯著。所以在制作小提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音梁的安裝和修削,才能使制作出來的小提琴音色更加出色。
1.音梁縱向位置的確定方法是,分別從頂端和底端琴邊的中縫處,向里量出一定的距離,做上標記后畫出與中縫(幾何中心)相垂直的橫線,這兩條線就是音梁縱向位置的參比線。典型的尺寸小提琴是40毫米,中提琴大型的是48毫米、中型是45.5毫米、小型是44.5毫米,大提琴是84毫米。典型的低音梁長度小提琴是277毫米,大型中提琴是334毫米、中型是319毫米、小型是303毫米,大提琴是587毫米。因各類琴的琴體長度尺寸都會略有不同,所以低音梁的長度也隨之而變。但傳統的規則是音梁的長度與面板長度之間的比例是7比9。即音梁長度是面板長度的九分之七,兩端的距離各占面板長度的九分之一。
2.低音梁的橫向位置處在低音側馬腳之下,低音梁的外側邊相距碼腳外側邊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小提琴必須是1-1.5毫米,中提琴是1.5-2毫米,大提琴是3-5毫米。由于安裝音梁時音孔已經開好,而且面板的內面業已加工完畢,所以琴馬的位置和寬度能夠在面板內面畫出。馬腳處寬度小提琴是39-41.5毫米,常用尺寸是41毫米。中提琴大型的寬度是50-52毫米,中型是48-50毫米,小型是46-48毫米。大提琴是87-94毫米,常用的是90毫米。從低音側馬腳的外側邊向內量出需要的距離并做好標記。大提琴由于琴弦的張力極大,琴馬受到琴弦的壓力后,馬腳會沿著面板的弧形向兩側伸開。弧度愈高、弧愈彎,馬腳就會分得愈開,而且與琴馬的形狀和風格也有關。所以在確定馬腳的位置時,要預先用特制的夾具使馬腳撐開需要的距離。
3.音梁的斜度與面板上、下最寬處的寬度差成正比,如果面板的中縫正好位于上、下最寬處的中點位置,就只需量出兩處中縫與側板之間的距離,并把它們七等分就可畫出各個比例點。如果中縫不處在中點位置處,就要分別測量上、下最寬處,左、右側板之間的寬度,算出中點的位置并做上標記,用有彈性的直尺連接兩點畫出中線,之后再七等分畫出比例點。然后用直尺把靠面板中線(中縫)處的上下兩個比例點連接成一條直線,這條線就是音梁斜度的參比線。
4.先把低音梁的底面初步加工到與馬腳處的面板弧形相似,然后把梁的外側邊對準馬腳位置處的標記放到面板上,讓梁的內側邊與斜度參比線相并行,上下兩端與縱向位置參比線對準。并注意梁的外側邊與音孔上珠內側弧之間的距離,如果珠的直徑準確,雖然此時音梁有一定的斜度,但音梁與珠之間應該有與馬腳上標記相似的距離,因為琴馬的寬度是由上珠的間距確定的。如果出現音梁橫跨在上珠孔上的情況,就只能微微移動音梁使兩處的距離,以及梁與斜度參比線之間的并行度都能兼顧,或者只能減小琴馬的寬度。確定了音梁的橫向位置和斜度后,沿著音梁內側的兩端在面板上作出標記點,用彈性的直尺連接兩點成直線,這條線就是以后修削音梁時,對準音梁橫向位置和斜度的參比線。
小提琴制作低音梁使用的木材
小提琴音梁與面板一樣選用云杉木材,要求木紋順直均勻,春秋材的寬度比例接近一比一較合用。由于樹木生長的條件不同,材質會有松軟和硬實的差別,前者會使小提琴聲輕柔沉悶,后者又會使聲音趨向尖銳發噪。所以取材的軟硬要合適,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選用每毫米一條木紋的為宜,大提琴選1.5毫米一條的較好。
小提琴低音梁制作木材
劈開的面板木材是首選的木料,不僅要順著木紋方向劈開,而且與年輪垂直的方向也要劈開,這樣可保證小提琴低音梁木纖維走向的正確性,使木纖維在梁的各個方向都是連貫的,而且相互平行。
木紋的選擇
加工好后從低音梁的端頭觀察,頂頭絲處木紋(年輪)是徑切的,也就是說與低音梁的側面平行,而且均勻排列間隔一致。劈開低音梁頂面的木料,能保證木纖維與面板的木纖維走向一致。由于音梁最終成弧形,顯然會有許多木纖維被切斷,故加工過程中要注意,盡可能始終使低音梁的頂面與面板邊緣的平面保持平行,直到梁底面的弧形匹配好為止。
之后在把低音梁的側面和頂面修削成最終的形狀時,不僅能保留最多的木纖維是連貫的,對面板的振動干擾最小,而且減少推動刨子時與木纖順嗆的幾率,修削會更加順利和完美。
小提琴音梁
小提琴音梁又叫低音梁,是粘合于面板內面(琴箱內腔的一面),正值琴馬左馬腳下的一根狹長木條。它使用與面板相同的云杉木材制作,是和音孔一起制作完成的一道工序。音梁對小提琴的音質很重要,特別是低音部位。
小提琴低音梁
添加音梁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面板的質量,而是縱向加強面板的低音,調節低音側面板的振動。對兩條低音弦音色的影響顯著,同時平衡整個小提琴上各條弦的音色和音量。因此加工到最后即使不同質量的音梁得到同樣的叩擊聲,但高而薄具有一定質量和硬度的音梁,比低而厚實的音梁具有更靈敏的響應和更好的聲學效果。
調音時修削掉音梁兩側的木料,使它成為下寬上窄的弧形,比削低頂部木料具有更好的音響效果。過薄的面板用上這樣一條低音梁,即使叩擊聲沒有達到常規的音調,音色也會有很大的改善。音梁在增加面板強度的同時,顯然不可影響面板的彈性,所以音梁的兩端不僅迅速凹下,而且變細成半圓柱形,使面板具有適當的彈性。
音梁的主要作用:
1.傳導振動小提琴振動的傳導過程,主要是由琴弦到琴馬左腳,再由左腳經面板到達音梁,然后借音梁將振動傳導到面板各處以至整個琴身。如果沒有低音梁,小提琴振動的傳導就會減弱,發音也不會強而有力。
2.加強面板的振動強度,音梁兩端與面板不是在制作音梁時使它們密合的,而是音梁的兩端與面板之間有一定的空隙,然后通過外力,強使梁與面板發生形變密切接合,以使其產生彈力。這種粘合后的形變,是一種復雜的彎曲形變,它使音梁產生彎曲應力,面板受到同樣的作用,也隨之產生彎曲應力。有應力的面板振動起來,要比沒有應力的強烈,發音也豐滿、宏亮。不過,這種應力會因年限關系而逐漸消失,以后就需要換一個新的音梁。應力一般可保持十到二十年。
3.使G、D兩弦的低音發出深厚有力的聲音。
4.加強面板抗壓強度,使面板左面不致因G、D兩弦的壓力面下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