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呂思清:音樂應該流淌在城市的血脈中
身著休閑西服、蓬松帶有波浪的頭發,小提琴家呂思清那張帥氣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顯得很輕松很休閑。與那些威儀老成的劇照相比,現實中的他更年輕。這位出生在青島海邊的人,在長期的音樂“浸泡”中,身上更多地散發出的是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柔情與氣質。
呂思清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破格錄取,師從王振山教授,成為這所著名學府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學生,11歲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選到英國他創辦的天才音樂學校學習。1984年回國繼續深造。19歲赴紐約朱麗亞音樂學院深造,師從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德羅希·迪蕾女士及姜孝。2016年時,呂思清接過了“福田區文化顧問”的聘書,成為福田區“文體名人引進計劃”當中引進的第十位名人,這拉開了他與福田區開展合作的序幕。同年,“呂思清·深圳福田國際弦樂藝術節”暨“福田杯”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在福田生根落地。
掛著“第一位奪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這個響亮的名號,呂思清每年頻繁受邀與國內外知名樂團合作演出及舉辦獨奏音樂會。他那美妙動聽、激動人心的琴聲早已遍布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演出場所。呂思清以他激情洋溢的演奏以及無可比擬的音樂魅力贏得了世界各地的聽眾,被西方媒體盛贊為“一位杰出的天才小提琴家”。呂思清經常參加世界各地頂尖藝術節及音樂節的演出活動,并擔任北京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藝術總監,耶胡迪·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及上海伊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委。
作為福田區“百位文體名人引進計劃”的第十位文化名人,受聘為“福田區文化顧問”的他,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力,匯聚全球音樂教育者與全國優秀音樂人才,將國外頂級的音樂藝術教育文化及理念帶到深圳,為青少年和年輕音樂家們提供頂級的音樂平臺,同時為深圳及全國的弦樂學習者與愛好者提供一個世界級的交流平臺,為深圳音樂藝術文化事業的國際化發展作出貢獻。
問答環節
提問
“呂思清國際弦樂藝術節”為什么會選擇在福田落戶?
呂思清:首先我覺得深圳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幾十年,從無到有建成一個這么有活力,這么有發展前景的大城市,這在世界上也是很罕見,我覺得是個奇跡。
另外,我認為深圳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城市,以前大家總說深圳是文化沙漠,主要因為經濟發達。經濟發達,大家看到的是財富。其實我覺得這些年,尤其近些年來深圳的文化藝術還是很豐富的。政府對這一方面是非常支持的,比如福田區文體局每年做了很多的惠民文化藝術活動。
此外,我覺得深圳的務實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所謂務實其實是說有行動力,比如,福田區很迅速地就跟我們達成做音樂周這件事情。
我覺得音樂就是應該去搭建平臺,通過平臺讓更多的人去接觸、感受到音樂,讓城市因為音樂更有藝術的氣息。音樂應該是流淌在城市血脈當中的,應該在你我的身邊,因為音樂會讓生活更加美好。
提問
接下來在福田還計劃開展其余的文化項目嗎?
呂思清:希望有。我覺得深圳挺好的,因為它在地理位置、城市規模、經濟規模等各方面都具備非常好的條件。
而且,現在正在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我覺得也是會對深圳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不光是經濟上的,也是文化藝術的。所以,我也會跟政府或者音樂界的這些人,再去商量。
提問
祖國即將迎來70周年華誕,請問您對福田區有什么寄語?
呂思清:我一直都在默默祝福福田。深圳市政府對文化扶持,福田可能是走得最早,啟動最早的。但是現在也面臨很多的“競爭”,我覺得這種“競爭”是一種正面的競爭,應該多一些,大家百花齊放,都去為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樣很好。當然,作為福田區引進的文體名人,我對福田是有感情的,我也很高興福田區一直能夠堅持在文化藝術方面有持續投入和支持。國慶70周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希望通過音樂來祝愿福田區發展得越來越好,更加支持、扶持文化藝術的發展。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