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時代先聲”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會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時代先聲”大衛·羅伯遜與黃心蕓、奧莉·沙漢姆演繹亞當斯、施尼特凱、伯恩斯坦與斯特拉文斯基音樂會 【開票】
演出時間:2018.08.11 - 2018.08.12
演出劇場:音樂廳
演出時長:約120分鐘
日期/場次:
2018.08.11 周六 19:30
2018.08.12 周日 19:30
演出介紹
二十世紀是一個劇變和顛覆的時代,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也徹底摧毀了寧靜致遠的舊秩序。人們開始有意識的突破固有的思想界限,讓新觀念、新價值觀互相沖突、摩擦、交融。好似萬花筒中絢麗的景象,令人眼花繚亂。在本場音樂會中,指揮家大衛·羅伯遜將攜手中提琴家黃心蕓和鋼琴家奧莉·沙漢姆帶您穿越時空隧道,去感受古典音樂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發生的變化。
二十世紀,古典音樂似乎又一次進入了青春期,開始了一個暴發式的創新時代,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新古典主義、序列主義、極簡主義、偶然音樂等風格迥異的新流派和創作方式就像少年臉上的青春痘,毫無約束、毫無計劃的迸發出來。新審美趣味和新的聽覺特征也極大的挑戰了觀眾們固有的音樂觀念。
1910年,斯特拉文斯基因芭蕾舞劇《火鳥》的上演在巴黎一夜成名。觀眾們震驚于作曲家暴躁且猛烈的音樂語言,但又不得不贊嘆斯特拉文斯基超凡的創造力,折服于作曲家用一種新的,不算和諧的音樂,把一個有著魔王、王子、火鳥,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描繪的如此恰當。繼《火鳥》的成功后,斯特拉文斯基又在1911年將他另一部芭蕾舞大作《彼得魯什卡》搬上舞臺。這一次,作曲家在反傳統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斯特拉文斯基用更加粗暴的和聲和更撕裂的節奏,把劇中木偶的丑陋、嫉妒、怨恨表達的淋漓盡致。斯特拉文斯離經叛道的寫作手法,讓歐洲音樂似乎在一夜之間忘記過去三百年所傳承下來的禮貌和教養,把音樂中壓抑著的野性徹底釋放了出來。巴黎觀眾在目瞪口呆之余,意識到一場聽覺革命已經到來。作為從《火鳥》到《春之祭》間的重要橋梁,《彼得魯什卡》的上演,讓斯特拉文斯基在反傳統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也確立了他在這一時期的個人風格。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激進和叛逆的創作方式,終于在巴黎釀成了一場實實在在的騷亂。
陳規一旦被打破,就再也無法復原。施尼特凱、伯恩斯坦和約翰·亞當斯這三位作曲家,也用他們各自的方式對舊秩序做出了自己的回應。施尼特凱在他的《中提琴協奏曲》中,為了強調中提琴的聲音特點,把樂隊里的小提琴全部去掉,并在原來安頓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的位置擺放了一家鋼琴和一架羽管鍵琴。他不僅拋棄了小提琴這種交響樂隊中最基礎的樂器,還拋棄了傳統調性。他以十二音體系為起點,用尖銳的音響表達“精神和道德之間的掙扎”。伯恩斯坦在他的《第二交響曲“焦慮時代”》中,打破了交響樂傳統的四樂章且不帶獨奏的基本樣式,創造了一種連續演奏的兩大部分六個段落。用半交響樂,半鋼琴協奏曲的跨界方式向威斯坦·奧登長詩《焦慮時代》致敬。約翰·亞當斯,作為簡約主義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利用極有限的音樂素材進行不斷的重復,讓傳統作曲技法在沒有明確進展的樂句中崩潰。甚至挑戰了究竟什么是創新的基本邏輯。以亞當斯為代表的簡約主義作曲家,不僅解構了音樂的結構,還拆毀了和弦本來的聽覺意義,向著反進步的方向大膽的走去。
指揮 大衛·羅伯遜
大衛·羅伯遜,指揮、藝術家、思想家、以及有遠見的美國音樂家,在國際的音樂舞臺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在歌劇、交響樂和新世紀音樂等領域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全世界都被譽為現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是一名善于巧妙運用電子音樂并樂于創新的作曲家。 同時,他作為一名社會活動家,為提倡和擁護這一新的藝術形式所做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追求完美,善于合作,羅伯遜以他卓越的音樂造詣收到追捧。
他即將結束他擔任圣路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的最后一個樂季,這也是他在悉尼交響樂團擔任總指揮和藝術總監的第五個樂季。同時,他在很多不同的音樂機構擔任過藝術顧問,其中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交響樂團,里昂國立管弦樂團。當然,作為皮埃爾 布萊茲的得意門生,他也在國際現代音樂樂團擔任過藝術顧問。他頻繁的在世界各地參與過許多知名歌劇院的制作,其中包括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米蘭斯卡拉大劇院、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巴黎夏特雷劇院、舊金山歌劇院等等。羅伯遜將于2018年重返大都會歌劇院,指揮由菲林·麥克德默制作的《女人皆如此》大都會首演。
在他擔任圣路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這13年中,他成功的把它打造成了美國最經久不衰和具有創新性的交響樂團之一。樂團近期與約翰·亞當斯的持續合作就是他與各類藝術家悠久和卓有成效的長期交際的結果。2014年,亞當斯在模范唱片公司出版的 《黑色城市 》中的所作曲目在羅伯遜指揮的圣路易交響樂團的演奏下贏得了格萊美獎的最佳管弦樂團獎。羅伯遜獲得過許多音樂和藝術類獎項,在2010年他被授予了法國藝術與文學榮譽勛章騎士勛位。
羅伯遜一向致力于幫助年輕的音樂家們進步,他在阿斯彭、坦格伍德、盧塞恩等地組織的音樂節,以及巴黎音樂學院、茱莉亞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學院等學院舉辦的音樂節上曾多次與學生們合作過。在2014年他帶領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完成了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巡演。
羅伯遜出生于加利福尼州的圣莫尼卡,并畢業于倫敦大學皇家音樂學院,在那里他先是研讀了管樂和作曲,之后轉為管弦樂指揮專業。他是鋼琴家奧莉·沙漢姆的丈夫。
藝術家 黃心蕓 中提琴
作為同時代中提琴家中的佼佼者,黃心蕓事業有成。她曾作為獨奏家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東京愛樂樂團、薩格勒布獨奏家樂團以及倫敦交響樂團等合作。她定期參加音樂節表演,其中包括萬寶路音樂節、斯波萊托音樂節、羅馬音樂節和圣塔菲音樂節等。她曾于1994-2000年間擔任波羅米歐弦樂四重奏成員。
她積極參與中提琴獨奏和室內樂合奏的創作委托工作。她于2012年為Bridge Records錄制的《Viola Viola》就包含了陳士惠和史蒂文·麥基的創作委托,以及艾略特·卡特、波爾·魯德斯和喬治·本杰明的作品。接下來的錄制項目包括即將于2017年發行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提琴演奏》。
黃心蕓曾于1988年作為萊昂內爾·特蒂斯國際中提琴大賽最年輕的參賽者榮獲金牌,由此獲得全世界的關注。她曾于英國曼紐因音樂學院學習,此后又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和朱麗亞音樂學院取得學位。目前她居住在紐約,同時在這兩所學校任教。
藝術家 奧莉·沙漢姆 鋼琴
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音樂家,她的演奏十分優雅,細節無可媲美。沙漢姆在國際樂壇上被譽為最有天賦的鋼琴家之一,被世界上四大洲的評論家所褒獎。她之所以如此搶手不僅僅是因為她那天才般的技巧,她對傳統和現代曲目的解讀也倍受尊敬。紐約時報稱她為一位“卓越的鋼琴家”,而最近芝加哥論壇報又評價她與芝加哥交響樂隊合作的演出中“像莫扎特一般一流”,倫敦衛報則說她在逍遙音樂會音樂節上的演奏“堪稱完美”。
沙漢姆曾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和亞特蘭大、巴爾地摩、波斯頓、芝加哥、克利夫蘭、達拉斯、底特律、休斯頓、費城、圣路易、舊金山、西雅圖、圣地亞哥和猶他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過。美國外,她和英國廣播公司(BBC)交響樂團、畢爾巴鄂交響樂團、斯卡拉歌劇院交響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托斯卡納交響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里昂國立管弦樂團、斯登哥爾摩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以及臺灣愛樂樂團合作演出過。她是夏季音樂節的常客,曾參與阿斯彭音樂節、澳大利亞室內樂音樂節、Bravo!Vail音樂節、卡拉穆爾音樂節、拉霍亞音樂節、“莫扎特再現”音樂節、西部音樂學院音樂節、拉文尼亞音樂節、斯波萊托音樂節、太陽谷音樂節、坦格伍德音樂節以及韋爾比耶音樂節。
沙漢姆女士在北美、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等地聞名于世的音樂廳中舉辦過演奏會。比如卡內基音樂廳、肯尼迪中心、芝加哥交響樂中心、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法蘭克福舊歌劇院、以及悉尼歌劇院。同時她也與許多著名指揮合作過,比如內維爾·馬里納爵士、羅杰·諾林頓爵士、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大衛·羅伯遜、沃爾夫岡·薩瓦利希、萊昂納德·斯拉特金、羅伯特·斯帕諾、漢斯·格拉夫、雅克·拉孔貝等。在演出中她與艾曼紐·艾克斯、約瑟夫·卡林斯坦、喬恩·木村·帕克、以及馬克·安德烈·哈梅林等著名鋼琴家合作過。同時,她也和大提琴家林恩·哈勒爾,小提琴家吉爾·沙漢姆(她哥哥)和菲利普·希澤,女高音克莉絲汀·布蕾薇、米歇爾·迪揚以及許多其他音樂家一起合作演出過。
2017/2018樂季的演出亮點包括與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邁克爾·弗朗西斯指揮)、圣路易斯交響樂團(大衛·羅伯遜指揮)、納什維爾交響樂團(吉安卡洛·格雷羅指揮)、圣塔羅薩交響樂團(格雷姆·詹金斯指揮)、班戈交響樂團(盧卡斯·里奇曼指揮)以及奧蘭多交響樂團和其他許多交響樂隊的演出。沙漢姆女士從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科斯塔梅薩太平洋交響樂團的藝術指導。
演出以外,沙漢姆女士經常舉辦大師班,也在諸多鋼琴競賽上擔任評委,包括克萊本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紐約國際鋼琴比賽、悉尼國際鋼琴比賽以及弗吉尼亞韋林國際鋼琴比賽。沙漢姆女士在2010年推出的幼兒巴赫(Baby Got Bach)互動音樂會系列迅速獲得了成功,收到家長的喜愛。媒體和音樂界都稱其為幫助學前班兒童學習音樂的好方法,教育娛樂兩不誤。
演出團體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是中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常駐樂團。
新世紀的北京,歷史氣度和當代活力彼此交織,也滋育了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遠大的音樂精神和視界。自2010年3月建立以來,他們憑著對音樂與生俱來的熱情、專注和創新精神,已位列中國樂壇最優秀的交響勁旅,并迅速得到了國際樂界的熱切關注。
伴隨他們一起經歷這個過程的,有諸多優秀的音樂大師,包括:指揮家洛林·馬澤爾、祖賓·梅塔、瓦萊里·捷杰耶夫、鄭明勛、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法比奧·路易斯、弗拉基米爾·阿什肯那齊、列夫·賽格斯坦、根特·赫比希、哈努·林圖、克勞斯·彼得·弗洛、呂紹嘉、湯沐海、張弦、張國勇、張藝等,鋼琴家魯道夫·布赫賓德、史蒂芬·科瓦塞維奇、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貝佐德·阿卜杜瑞莫夫、郎朗、王羽佳、陳薩、張昊辰等,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王健、秦立巍等,小提琴家鄭京和、瓦汀·列賓、呂思清、寧峰等,小號演奏家艾莉森·巴爾松,單簧管演奏家薩賓·梅耶,打擊樂演奏家李飚,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里奧·努奇、芮妮·弗萊明、李曉良、和慧、沈洋等。馬澤爾曾評價他們“富有激情,全心投入,實力非同一般”,艾森巴赫則認為他們是“亞洲最優秀樂團之一”。
憑藉在歌劇和交響樂領域同樣的優秀表現和豐富經驗,他們已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兩棲樂團而聞名海內外。在歌劇領域,他們以精彩的演繹創造了中國歌劇音樂的全新藝術境界,也令國家大劇院眾多世界級的歌劇制作更加熠熠生輝。多年來,他們呈現了三十余部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既包括《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漂泊的荷蘭人》《阿依達》《奧涅金》《奧賽羅》《納布科》《托斯卡》《圖蘭朵》《費加羅的婚禮》等世界經典歌劇,也包括《駱駝祥子》《長征》《方志敏》《金沙江畔》《冰山上的來客》等中國原創歌劇。在交響樂領域,他們不僅以跨越整年的樂季策劃呈現了精彩的節目編排,而且以特有的活力與創意為所有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馬澤爾指揮下演繹的瓦格納名作《無詞指環》被馬澤爾認為“作品誕生以來最完美的演繹”,該音樂會現場錄音由索尼古典全球發行,并成為馬澤爾與中國樂團唯一公開發行的唱片。心懷對當代音樂的巨大熱情,他們相繼上演約翰·亞當斯、武滿徹等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并陸續委約和全球首演了十余位頂尖作曲家(奧古斯塔·里德·托馬斯、卡列維·阿霍、魯多維科·艾奧迪、瑞切爾·波特曼、趙季平等)的新作,更通過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積極推動中國新一代作曲家的成長。
作為極具時代精神的音樂使者,他們通過周末音樂會、藝術沙龍和在學校、社區、醫院、博物館等開設的室內樂活動,將無數觀眾帶入美妙的音樂世界,更作為國家的文化使者將當代中國的藝術活力傳播到海外。2012至2015年,他們先后與艾森巴赫參加了德國石荷州、基辛根等音樂節,與陳佐湟在柏林、紐倫堡和悉尼上演音樂會,與呂嘉赴新加坡、首爾、大邱、臺北和澳門舉行亞洲巡演。2014年呂嘉率領的芝加哥、紐約、華盛頓、蒙特利爾等七大城市的北美巡演,堪稱中國樂團在國際樂界的新突破,以其“歡欣愉悅的自信和朝氣蓬勃的力量”被評論家們贊譽為“一支光彩四射和一流水準的樂團”。
在以“樂詠春華”為主題的2018/19樂季中,樂團將上演《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紐倫堡的名歌手》《羅密歐與朱麗葉》《夢游女》《唐璜》等十三部歌劇制作,并將在呂嘉及萊納·霍內克、陳琳、張弦、大衛·羅伯遜、袁丁、阿什肯納齊、托馬斯·森諾高、李飚、丹尼爾·加蒂、呂紹嘉等指揮家帶領下,與呂思清、秦立巍、沈洋、Z(黃紫楠)、孟萌、康珠美、楚爾斯·莫克、黃心蕓、奧莉·沙漢姆、袁芳、萊蒂西亞·莫雷諾、阿列克謝·沃洛丁、韓祖平、寧峰、孫穎迪、楊天媧獨奏家和獨唱家合作,帶來三十多場精彩的音樂會。同時,呂思清與李飚作為國家大劇院2018/19駐院藝術家,與樂團展開從音樂會到教育項目的廣泛合作。
國家大劇院首任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創建者之一,也是樂團首任首席指揮。2012年,陳佐湟榮膺桂冠指揮,呂嘉出任首席指揮。2017年,呂嘉出任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呂嘉在交響作品和歌劇領域均造詣深厚,曾任意大利維羅納歌劇院音樂藝術總監、西班牙特內里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同時也是中國澳門樂團現任藝術總監。
曲目
8月11日 (大衛·羅伯遜與黃心蕓演繹亞當斯、施尼特凱與斯特拉文斯基)
飛車上的短暫旅程 約翰·亞當斯 曲
中提琴協奏曲 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 曲
第一樂章:廣板
第二樂章:甚快板
第三樂章:廣板
中提琴:黃心蕓
——中場休息——
《彼得魯什卡》(1911原版)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曲
第一樂章:懺悔節的集市
第二樂章:彼得魯士卡的小屋
第三樂章:摩爾人的房間
第四樂章:懺悔節的集市(夜晚)
8月12日 (大衛·羅伯遜與奧莉·沙漢姆演繹亞當斯、伯恩斯坦與斯特拉文斯基)
飛車上的短暫旅程 約翰·亞當斯 曲
第二交響曲“焦慮時代” 倫納德·伯恩斯坦 曲
第一部分
楔子:中庸的慢板
七個時期:變奏1-7
七個階段:變奏8-14
第二部分
挽歌:廣板
假面舞會:極快
結束語:慢板—行板—稍快的
鋼琴:奧莉·沙漢姆
——中場休息——
《彼得魯什卡》(1911原版)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曲
第一樂章:懺悔節的集市
第二樂章:彼得魯士卡的小屋
第三樂章:摩爾人的房間
第四樂章:懺悔節的集市(夜晚)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