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甘肅省著名作曲家王學詩
王學詩,國家一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1956年在西北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聲樂,1958年起從事音樂創作、研究,先后在隴西戲劇學校、肅南民族歌舞團、蘭州市秦劇團、蘭州市歌舞團、甘肅省歌劇院任作曲、指揮。現任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兼職教授,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北師范大學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主要作品有:交響樂《天山》《日出》《拉卜楞印象》;管弦樂《社火》《獅戲》《肅南組曲》《莫高組曲》;鋼琴協奏曲《童年》《阿克塞掠影》;舞劇《夢幻九色鹿》;歌劇《魂兮》《努爾哈赤》;合唱《組歌·大漠風情》《尋夢香巴拉》《踩雨》;歌曲《祖國,我的太陽》《祖國多大家多大》《九十九支曲兒九十九道彎》《我多么富有》《扳船的哥哥你慢些走》等。
他,才華橫溢卻性情散淡,身上既有幾分藝術家特有的孤傲,更有幾分明月入懷的釋然。執著追求藝術的62個春夏秋冬里,他把音樂當做他畢生的事業。他,就是我省著名的作曲家王學詩。
初春的午后,慵懶的陽光灑在街道上。在位于雁灘的一個居民小區門口,記者見到了王學詩——站在門前的他銀發紅顏,渾身上下干凈整潔,說話嗓音中帶有磁性,淡定從容,氣質儒雅。
作曲是門孤獨的藝術
62載從藝生涯,王學詩的名字已經和甘肅音樂緊緊地交纏在一起。
回憶起過往,王學詩說他與音樂的緣分是天注定的——在他幼年的那個動蕩年代,父親竟能找來一臺腳踏風琴,而正是這臺稀罕的“大玩具”,幾乎充滿著王學詩童年的所有快樂回憶,這些童年生活的影響,讓他走上了音樂之路。
1956年,高中畢業的王學詩如愿考上西北藝術專科學校,可是到大二,就因為父親成分問題被迫退學。作為家中長子,他只能藏起滿身的藝術氣質,奔波在工地里出賣體力過活,但即使這樣,下工后的王學詩回家還會彈一會兒琴。“我是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我堅信所有的磨難終會過去,社會和人都不會一成不變。”王學詩說,正是這種樂觀的心態讓他度過了那些最難熬的日子。
兩年后的一個偶然機會,19歲的王學詩去了隴西戲劇學校當老師。但半年之后,命運又一次發生轉折,他放下夢想,下青海,上肅南,在肅南民族歌舞團擔任作曲和指揮。不料好景不長,隨著地方劇團的撤銷,他只好回蘭州謀得一份代理老師的工作。
到上世紀70年代,蘭州市秦劇團要用秦腔移植革命樣板戲《杜鵑山》,王學詩才得以回到與藝術有關的崗位上,1982年,他被調到蘭州市歌舞團擔任作曲、指揮。
王學詩44歲那年,蘭州市舉辦第一屆桃花節,著名歌唱家蔣大為應邀到蘭州劇院演出《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曲目,命運才給了王學詩一次真正的機會——他擔任晚會的指揮。積累多年的他,以臨場出色的發揮得到了蔣大為和現場觀眾的肯定和認可。
從那以后,很多知名藝術家都開始指定要求與他合作,王學詩的創作激情得到充分釋放,創作進入一個高峰期,他創作的管弦樂《獅戲》《肅南組曲》《莫高組曲》和《社火》先后在中央電視臺、遼寧電視臺、沈陽音樂學院主辦的全國管弦樂作品大賽中獲創作獎;合唱《踩雨》獲中國音協創作優秀獎;歌曲《祖國多大家多大》獲文化部歌曲大獎賽一等獎,《山妹的小背簍》獲廣電部佳作獎;交響樂《天山》《日出》《拉卜楞印象》先后被甘肅省歌劇院交響樂團、蘭州交響樂團、新疆交響樂團、廈門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等多次演奏……用一位同行的話來說,活躍在國內舞臺的甘肅本土創作的音樂里,幾乎有一大部分都跟王學詩有關。
對于這些成就,王學詩總是不斷強調是詞寫得好、歌手唱得好、樂隊演奏得好。回憶起這些,王學詩笑著說:“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童年的愛好變成了工作。”聽他這么說,就不難理解他在這條藝術之路上執著地堅持了62年。
在王學詩口中,自己只是一個在藝術之路上苦苦求索的普通人。“作曲是一條孤獨的路,走得越久,體會就越深刻,但這種孤獨卻讓我沉迷了一生。”這是王學詩對自己藝術生涯的闡述。
七個音符的奇妙世界
“音符雖然只有七個,但是卻可以排列出無數個可能性,這就是作曲最美妙的地方。”談到音樂和創作,王學詩便滔滔不絕。退休后的他每天除了正常的教學和鍛煉,就是在家里不斷地練習和創作。有時候沒有創作任務,他仍然要保證每天的創作時間,記錄下每一組自己滿意的音符排列,醉心于美妙而廣袤的音樂世界,即使退休多年,他仍然活躍在劇院和學校之間……
王學詩在音樂創作上的熱情和天賦,常令眾多的晚輩欽佩。他的作品既尊重傳統,又熱情開放,既緊隨時代,又重視地域性,既有藝術的高度,又有生活的氣息,可這些在他看來,也只是一個作曲家的本分。
在王學詩看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曲家,天資和努力缺一不可,“首先必須得有一定的天資,但是后天則需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多年的努力。”他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自己創作的目的和出發點,縱觀音樂史,所有成功的作曲家,都離不開他們對時代性的準確解讀和從生活中提煉出的獨具個人色彩的音樂語言。“跟隨時代的步伐,緊貼腳下的土地,這就是作曲的哲學”。
2015年,王學詩從藝60年專場音樂會在蘭州舉辦,他為觀眾獻上《黃河,你是我心中的歌》《天山交響曲第四樂章》《拉卜楞印象》等精彩節目……這雖然只是他藝術生涯中上千場演出中的一場,但卻是他對自己藝術人生交上的一份答卷。
永無止境的藝術探索
因為王學詩的豪爽和謙和,讓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優秀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口中的“王老師”,少了幾分威嚴,多了幾分隨性。
可對于藝術,“隨性”的王學詩變得有些苛刻:幾十年來創作的作品,即使題材相似,也絕不會偷懶重復之前作品的某一段旋律。每一首新作品,他都會仔細分析,找出與之搭配效果最好的旋律和樂器。“只要是對作品有益的嘗試,哪怕費再多時間和精力,對我而言都是一種享受。”
“說實話,作曲的生存環境真的很不好。一部大的作品創作周期三五年,而從中獲得的收入很難維持作曲家的生存。”王學詩坦言,這也導致學習作曲的新人越來越少,作曲行業面臨嚴峻的斷檔現象。
為此,王學詩推掉了很多邀請和任務,專心堅持教學工作,如今他還兼任兩所高校的藝術專業研究生導師,“能多帶出一個優秀的藝術人才,就不枉我的這份余熱。”不光毫無保留地傳授專業知識,他還利用一切機會讓新人拋頭露面,給他們發展的機會,“一些新人其實很有天賦,缺的就是一次展現自己的機遇,年輕時的我正是有了一次次機遇,才能走到今天,所以這也算是藝術的健康循環吧。”
在王學詩看來,作為甘肅本土藝術家,不能忽視我們得天獨厚的條件:甘肅文化本身歷史久遠,可以用來借鑒和學習的東西取之不盡;甘肅又是個多民族的省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甘肅藝術家應該利用好這些優勢,牢牢把握時代氣息,從專業、學術、文化需求中尋求一個最好的結合點,創作出更多能夠代表這片土地、能夠為大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
新的一年,王學詩又有了新的計劃:他聯系了省內幾位資深作家,要創作一部以甘肅為背景、以秦腔為素材的清唱劇,這種類型的交響樂作品,在我省還沒人嘗試過;同時,他打算在一個名為“今夜星光燦爛”的項目中,力推一批優秀的年輕歌唱家和演奏家。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