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讓民間傳說中的壯族人物劉三姐深入人心。回望世界音樂劇史上的經典作品,如《劇院魅影》《鐘樓怪人》《貓》,但凡流傳廣泛、深入人心的曲目,莫不是劇中人內心的袒露。
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讓民間傳說中的壯族人物劉三姐深入人心。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由廣西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創作、黃定山導演的同名音樂劇拉開巡演序幕。在提倡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今天,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創意。廣西是壯鄉也是歌鄉,這部音樂劇選擇人們耳熟能詳的劉三姐的故事和音樂作為全劇“戲中戲”和內在線索之一,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對廣西地域文化傳統的巧用。林芝和岑懷鄉在“戲中戲”里是彩調劇《劉三姐》中劉三姐和阿牛哥的扮演者,戲外是一對恩愛夫妻。在一次廟會的演出后,兩人收養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為其取名岑月月。18年后,岑月月成長為新一代“歌仙”,在舞臺上唱響了母親當年的彩調,生活中卻連續遭遇重大變故。最終,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中,歌聲為岑月月和家人帶去了新的希望。
“什么有嘴不說話?什么無嘴叫喳喳?什么有腳不走路?什么無腳走天涯?”彩調劇《劉三姐》的經典對唱為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增色的同時,也對該劇提出挑戰:如何讓自己的新創音樂不僅不遜色,而且可與經典唱段相映生輝?“也經風,也經雨,美麗的夢依舊不改;故事里,傳說外,從過去直到現在”,全劇主題曲《山歌一代傳一代》婉轉明亮,“我把你藏在歌中,永世不忘,有歌的地方,就有我對你的懷想。”這是劇中岑懷鄉懷念亡妻林芝的歌唱。在陳笠笠、王麗達、湯子星、張海慶等青年演員的歌聲中,全劇不乏入耳入心的新創音樂。《山歌好比春江水》精良的制作,尤其舞臺美術對全息投影這一技術的使用,是該劇一大亮點。全息投影,即虛擬成像技術,是舞臺美術中較新的“成員”,它可以記錄真實的三維圖像,并延時投射在舞臺上。這一技術可以營造出優美的畫面,也可以將人物內心形象地加以外化。比如劇中表現岑月月和盲人歌手石磊互生愛戀時的“蝴蝶谷”,就既夢幻又寫實。
作為一部新創劇目,《山歌好比春江水》可完善之處也是比較明顯的。戲劇性有待加強和深化,是最關鍵的一點。從藝術本質而言,音樂劇屬于戲劇范疇,戲劇性是推動劇情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什么是可以撼動人心的戲劇性?往往不是出乎意料的情節反轉,而是人物內心的靜海深流與千折百回。《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缺憾正在于此:岑月月罹患白血病,其養母林芝為尋找岑月月的家人遭遇車禍身亡,石磊獲得光明恰是因為使用了林芝的眼角膜,劇情幾次急轉都缺少事件內部邏輯的必要性與必然性,令人感到突兀;而能夠表現人物內心世界豐富性的段落,恰恰缺少層層深入的挖掘與表現,造成人物面貌的扁平。或許與這一點相關,全劇的音樂雖然優美,但不夠動人。回望世界音樂劇史上的經典作品,如《劇院魅影》《鐘樓怪人》《貓》,但凡流傳廣泛、深入人心的曲目,莫不是劇中人內心的袒露。
此外,演員們聲線雖然優美,但作為演員,其塑造人物的能力有待加強。扮演岑月月生父的青年演員張海慶,在全劇中戲份不多,但其演唱與表演是能夠見到人物的,這與他舞臺表演經驗比較豐富是分不開的。“會唱的不會演,會演的不會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所顯露的薄弱之處是當前國內原創音樂劇創作的通病。一部劇、一撥人,期待這部劇在接下來的舞臺實踐中被打磨得更加成熟,同時訓練出一批年輕的音樂劇人才。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