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參觀斯坦福大學,學校的導游會帶你去它的紀念大教堂,然后跟你說,如果你能數得清里面管風琴的管子的數量,你就可以被斯坦福大學錄取。”這是吳軍寫在《文明之光》里的一個故事,管風琴的復雜構造與其在西方音樂領域的地位從中可見一斑。
管風琴作為一種古老而龐大的樂器,是西方主流古典樂器之一。兩千多年來,雖幾經沿革,管風琴仍始終難以植根中國。這與其復雜的工藝、高昂的造價、神秘的宗教色彩等特質密切相關。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管風琴事業有了明顯起色。今年,上海音樂學院設立“管風琴”本科專業,每年招收2名學生,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傳統管風琴本科專業。為此,筆者采訪了上海音樂學院現代器樂與打擊樂系教授朱磊。
走出深閨,迎來蓬勃發展
從水力管風琴、便攜式管風琴、落地式管風琴、臺式管風琴到現代電子管風琴,這種獨特的風鳴鍵盤樂器在不同時代經歷多次技術革新。千差萬別的音栓、數量眾多的音管,配置成管風琴變幻多端、極具誘惑力的音色。作家肖復興曾描寫自己聽巴赫管風琴曲的感受:“九曲回腸,常袖舒卷,蜿蜒地流著,流向夜的深處。”
元代,管風琴傳入中國,史稱“興隆笙”,盛于宮廷。明中葉以后,管風琴在澳門非常知名。到了晚清,鴉片戰爭爆發后,管風琴流行于沿海各地的教堂,在民間也有一定的傳播。不過,基于條件制約,管風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養在深閨”,演奏家難尋,音樂會難覓。畢竟,管風琴體積龐大、價格昂貴,且蘊含禮儀、圣樂等宗教文化,它短時期內不可能像鋼琴、小提琴那樣逐漸大眾化。
1990年夏天,國內第一臺捷克產卡爾諾夫管風琴在北京音樂廳初試啼聲,到2005年,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落成當時中國最大的一架管風琴,2007年北京國家大劇院管風琴建成。如今,廣州、南京、杭州、武漢、合肥、青島、西安等十余座城市的音樂廳相繼配備了管風琴……近年來,全國各地達到專業演出水準的管風琴已近40多架,這一昔日高不可及的樂器漸漸走出深閨,揭開神秘的面紗。
與此同時,相對便宜、可供家庭使用的古典電子管風琴也正在蓬勃發展,許多歐美電子樂器廠家開始投入研發,進入大眾市場,得到越來越多關注和喜愛。
海歸團隊反哺母校
不過,造琴之后,人才培養迫在眉睫。目前,國內能夠駕馭管風琴的演奏家鳳毛麟角,以至于觀眾聽到古典管風琴的機會很少。過去十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沈凡秀教授為中國管風琴事業的開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管風琴的事業任重道遠,除了依靠音樂家的個人努力,還須專業音樂學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做出更廣泛的探索。
世界著名音樂學院均開設管風琴專業,如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等。在2014年文化部公布的國際比賽中,有五個大賽與管風琴相關。朱磊表示,“管風琴既然在西方古典音樂的歷史上占據這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們國內專業院校里就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過去多年,中央、上海兩所音樂學院一直在進行管風琴教育,但均由于樂器、場地、設施等限制,使管風琴的大學本科專業遲遲未能建立。上海音樂學院今年首設傳統管風琴本科專業,是中國管風琴事業發展的重要一步。”
2015年建立的上海音樂學院管風琴藝術中心,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教學團隊來支撐教學與發展。國內師資是本院海外學子的團隊,他們是十年來上音送到英、美、德、法等國留學歸來的博士、碩士們。國際教學團隊則得益于來自國際著名音樂學院的合作專業團隊。必須承認,短期內想要依靠個別人完成對歐美管風琴文化的完整理解和深刻解讀,幾無可能;僅就歷史文獻的研究而言,就必須依靠學術團隊中德語、法語、英語的師資形成的強大合力。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管風琴領域的學科建設仍十分薄弱,管風琴的歷史、機理、工藝、音樂文獻等很少被研究。原創作品更是稀缺,大多數作曲家都沒寫過,現在都在探索!敝炖谡f,“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應立足于學習西方的管風琴文化,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創作中國特色的原創作品,這也是開設管風琴專業的重要意義!
令人欣喜的是,上音本科畢業生陳玥見今年考上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管風琴碩士生,每年進入這所最頂尖音樂學院的管風琴專業學生屈指可數。在專業教育上,除了挖掘、培育有志于管風琴的青年演奏家,也要讓他們有更多機會登上更廣闊的舞臺。去年,上海音樂學院為從歐美深造歸來的師生舉辦了“致敬管風琴”專場音樂會,奏響了東方藝術中心的龐大管風琴,這是“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創辦40多年來首個管風琴專場音樂會!皣鴥纫魳吩盒?梢耘c大劇院聯合,舉辦更多音樂會、音樂節和比賽,讓更多人接觸、認識管風琴,讓更多青年演奏家有表現的平臺,更上一級臺階!敝炖谡f。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