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傷逝》的音樂太好聽、太經典了,施光南先生用生命謳歌了這部歌劇,到現(xiàn)在為止該歌劇還是許多男高音、女高音必唱的劇目。”20日,歌劇《傷逝》的執(zhí)行導演董志強在福建大劇院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作上述表示。
當天,中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劇《傷逝》復排首演新聞發(fā)布會在福建大劇院舉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福建省歌舞劇院院長、福建大劇院董事長孫礫與歌劇《傷逝》的執(zhí)行導演董志強、主演王澤南等人向媒體介紹了《傷逝》的“前世今生”。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福建省歌舞劇院院長、福建大劇院董事長孫礫表示,歌劇《傷逝》是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創(chuàng)作的首部歌劇作品,是一部音樂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抒情歌劇。“1981年,歌劇《傷逝》由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程志等在北京首演并廣受好評。相隔35年后,經典歌劇《傷逝》重排,并將于4月24日在福建大劇院與觀眾見面,重現(xiàn)盛況;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當年的《傷逝》女主角子君的扮演者殷秀梅,這次則變身為總導演兼藝術指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則任出品人。”
《傷逝》講述的是在“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涓生和與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無視封建社會的藩籬自由結合,并開始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但生活殘酷的現(xiàn)實使尚未足夠成熟的兩個人逐漸陷入困境,愛情的色彩逐漸暗淡,兩人的性格差異越發(fā)顯現(xiàn)出來,而封建勢力又給予他們沉重打擊,令二人失去生活來源。
涓生逐漸醒悟到要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子君則對涓生的變化充滿疑懼,不停地試探涓生。子君的試探反倒引起涓生更多的煩惱和痛苦,他向子君坦言了他的痛苦和想法,表明這種生活應該結束。愛情的幻滅給了子君致命的打擊,她在旁人的冷眼下死去。涓生對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自責和無比哀傷,但他決定仍要勇敢的探索前進。
據(jù)悉,歌劇《傷逝》是中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劇。劇本由王泉、韓偉根據(jù)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傷逝》改編而成。歌劇在創(chuàng)作上借鑒了西洋歌劇的表現(xiàn)形式,廣泛運用了詠嘆調、宣敘調、對唱、重唱、合唱、伴唱等豐富多樣的聲樂體裁,在形式上吸收了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歌劇的某些特征,富有民謠色彩,是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之一。
1981年,歌劇《傷逝》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北京首演。這部歌劇的藝術價值在于融合了魯迅作品的內涵和施光南的音樂才華,承襲了魯迅原著抒情、凝重、悲劇的精神和風格,注重人物心理刻畫,把對愛情、人生的思考融入劇情中。歌劇《傷逝》展現(xiàn)了“五四革命”激情退去后,作者心靈猶豫、彷徨的真實寫照,它抒情的風格給整部作品增添了一抹憂郁色彩。
“這次重排《傷逝》盡量忠于原著,沒有做過多的刪減,該劇從年初開始籌備到正式排練歌劇劇本,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制作環(huán)節(jié)也進行了反復構思。”董志強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