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巴赫專家盛原將在星海音樂廳演奏巴赫鍵盤作品專場音樂會。音樂會分上下兩場:下午舉行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晚上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演奏曲目涉及巴赫的法國組曲六首以及意大利協奏曲等經典作品。
巴赫開始流行了嗎?
10年前的廣州演出市場,巴赫還屬于非常小眾冷門的音樂會作曲家,星海音樂廳之外,似乎找不到哪個場所上演一場售票的巴赫音樂會,雖說巴赫貴為“音樂之父”,但公眾似乎不大認識他。
近年來,巴赫音樂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票房越來越好,巴赫專場從票房毒藥早已變成上座率保證。最讓人吃驚的是2014年11月,朱曉玫演繹《哥德堡變奏曲》首次中國巡演,廣州站出現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巴赫似乎變得比莫扎特、貝多芬還“流行”了?聽一場巴赫專場,已超出古典音樂界盛事的范疇,更像是參與一個時尚事件。
4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巴赫專家盛原將在星海音樂廳演奏巴赫鍵盤作品專場音樂會。音樂會分上下兩場:下午舉行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晚上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演奏曲目涉及巴赫的法國組曲六首以及意大利協奏曲等經典作品。
這是國內罕見的巴赫鍵盤作品專場音樂會,一是國內的羽管鍵琴數量不多,巴赫作品能夠在巴赫時代的樂器——羽管鍵琴上呈現頗為難得;二是盛原在研究和演奏巴赫作品方面得到了國內外專家輿論的一致好評,英國的《國際鋼琴雜志》稱盛原為“中國詮釋巴赫的領軍人物”。
六首法國組曲:三首用羽管鍵琴,三首用鋼琴
針對國內觀眾對羽管鍵琴的了解不深,盛原教授希望借這個機會,在國內推廣大家不熟悉的這個“鋼琴的前身”。據了解,在學術上有一個論調比較極端,有人認為巴赫只能在羽管鍵琴上演奏,因為他的時代只有羽管鍵琴,也只有在羽管鍵琴上面演奏他的作品才是原汁原味的。也有另外一種論調,認為只能在鋼琴上演奏,因為鋼琴是從羽管鍵琴發展出來的更“先進”的樂器。有了更好的樂器,就不應該用落后的樂器來演奏。“這兩種理解我認為都是片面的。我個人認為,巴赫音樂的本質是音樂中的理性結構和情感的內容,而不是用什么樂器來演奏。”盛原如此介紹,“當然,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語匯和表現方式,只要運用對了,巴赫的精準內涵無論在什么樂器都能表現出來。借著兩場音樂會中不同的樂器,我希望給大家展示如何用不同的‘道路’達到同樣的‘羅馬’。”
兩場音樂會的曲目,盛原之所以把六首法國組曲,放三首在羽管鍵琴,放三首在鋼琴,首先是因為他今年有計劃在鋼琴上為英國唱片公司Pianoclassics錄制這套作品;其次他想讓觀眾有機會系統地了解巴赫組曲的風格,同時在這些風格相近的作品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樂器、不同的表現方式、不同的聲音來為觀眾演奏,給大家一些頭腦風暴,帶來一些思考。
羽管鍵琴和鋼琴:“聽兩個不同性格的人說話”
羽管鍵琴是星海音樂廳內與巨無霸管風琴齊名的鎮館之寶,這臺雙排鍵羽管鍵琴由世界著名羽管鍵琴制造商德國紐珀特(J.C.NEUPERT)公司制作,這架羽管鍵琴叫做“Blanchet”,以法國造琴師 Blanchet (1695-1761) 命名,當時是中國第一臺,目前,相同型號的羽管鍵琴在全國也僅有5臺。平時也難有機會獨自亮相。
羽管鍵琴的前身是琉特琴,當年琉特琴往東邊發展,就成為中國的琵琶;往西邊發展,就成為歐洲的吉他。琉特琴是將管風琴上的鍵盤與撥弦結合,用鍵盤演奏的方式撥弦發聲,羽管鍵琴也是同樣的原理。因此,今天我們聽到的羽管鍵琴的聲音,和彈奏吉他的聲音是相似的。羽管鍵琴的制作起源于15世紀末的意大利,現存最古老的羽管鍵琴是羅馬人于1521年制造的,后來傳播到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1450-1600)羽管鍵琴成為樂器中的重要成員,巴洛克時期(1600-1750)發展到自己的鼎盛階段。
用盛原的話說:“演奏羽管鍵琴,有點像一個性格悶騷的人在說話,也許內涵豐富,但是表現出來的永遠是溫文爾雅不慍不火;演奏鋼琴,就像一個性格明騷的人在表達,他的快樂熱情、悲憤傷心都溢于琴鍵之上。如果說鋼琴的表達是直抒胸臆,那么聆聽羽管鍵琴的演奏則能給你帶來無限的想象。”
●盛原
早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師從于李其芳、李惠莉以及周廣仁諸教授,后在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深造,并獲得音樂學士和碩士學位。在海外留學期間,盛原與世界公認的巴赫專家羅薩琳·圖雷克潛心學習與研究巴赫的鍵盤作品,與盛方合譯了圖雷克的著作《巴赫演奏指南》。畢業后,盛原回國任教,填補了國內對于巴赫的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師資空白。他近年來對巴赫作品的研究與演奏頗受國際樂壇矚目。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