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甘肅舉辦的西北五省區音樂會上,他作為唯一一名哈薩克族的與會代表表演了自己創作的冬不拉樂曲《風暴》和匈牙利《圓舞曲》 ,并榮獲一等獎;
1993年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中,他表演的《阿克加依克》榮獲節目二等獎和最佳表演獎;
1994年舉辦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器樂獨奏評獎活動中,他榮獲演奏一等獎和創作一等獎;
……
這位屢獲大獎的藝術家就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民族樂隊隊長、國家一級演奏員庫爾曼江·孜克熱亞。
深入生活,是庫爾曼江·孜克熱亞在創作道路上始終堅持的理念。從1984年開始,庫爾曼江·孜克熱亞便深入到偏遠山區、分散的牧區,挨家串戶,收集整理民間歌曲及樂曲的傳說、藝人創作的樂曲、民間傳統樂器遺產,并譜了曲進行研究,發表了許多研究文章。1987年10月12日,他專程到伊犁地區昭蘇縣采訪曾生活在這一帶的著名民間藝術家阿特汗·伊沙的后代、弟子,首次較完整地搜集整理了阿特汗·伊沙的樂曲、音樂遺產,并做了詳細記載,對他們的創作生涯和作品進行了深入研究,收集了非常珍貴的藝術資料。
此外,庫爾曼江·孜克熱亞積極參加每年的下基層演出活動,有時隨團,有時組成表演小分隊,深入廣大農村、牧區、廠礦、企業、部隊、學校、邊防進行慰問演出,為活躍基層農牧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積極作貢獻。在為弘揚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哈薩克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宣傳、介紹伊犁等方面,庫爾曼江·孜克熱亞更是不遺余力。
在1986年天山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反映哈薩克族人民生活的影片《孤女戀》中,庫爾曼江·孜克熱亞以飽滿的激情和動人的情感、以純真濃郁的哈薩克族演唱技巧為影片演唱了朱曼·阿布什作詞、卡德克·克爾柯孜拜作曲的歌曲《故鄉》 ,備受稱贊,
廣為傳唱。在這部影片中,他還獨奏了冬不拉曲《心愿》 《風暴》《紅花》等,并擔任了伴奏、樂隊表演等角色。同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中國各少數民族著名歌唱家的原聲帶,從新疆邀請了哈薩克族著名歌唱家哈米提·斯哈克、熱皮拉·努爾木哈買提到北京,庫爾曼江·孜克熱亞為他們演唱的20多首歌曲進行了伴奏,受到廣大聽眾的好評。
1987年,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庫爾曼江·孜克熱亞來到北京進修學習。其間,庫爾曼江·孜克熱亞參加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和“八一”電影制片廠先后攝制的紀錄片《哈薩克族的生活及習俗》中影片插曲的錄制工作,表演錄制民間樂曲《沙勒庫然》 《強壯的青年》 《波孜恩干》等,并為《阿勒闊吾爾》 《白色的裙子》等歌曲同大樂隊一同伴奏。
2004年對庫爾曼江·孜克熱亞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他最感自豪的一年。當年7月,中國文聯和原國家人事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在30位受表彰的藝術家中,庫爾曼江·孜克熱亞就是其中之一。他說,獲此殊榮既是對他多年來在藝術道路付出努力的一種高度肯定,更是鞭策自己在今后要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多年來,庫爾曼江·孜克熱亞一直致力于哈薩克民間音樂保護傳承,鑒于他在這一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2007年,他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聘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廳授予“先進個人” 。2008年他又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確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薩克族六十二闊恩爾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代表性傳承人。
庫爾曼江·孜克熱亞說:“哈薩克族是一個愛好音樂和詩歌的民族,祖先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我現在的成績都是在汲取先輩們創造的基礎上取得的。目前我只是學到了點皮毛,但我會繼續努力。一方面,我會抓緊時間從民間老藝人那兒多學習將要失傳的曲目,另一方面,還要趕時間多教一批年輕人,所以說,我肩上的擔子重著呢。 ”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