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第61屆法國瑪格麗特·隆國際鋼琴大賽冠軍。多媒體音樂會 《尋找村上春樹》 在創作上的突破引起界內關注
問:最大的愛好是什么?
答:看歷史類書籍。在歷史書籍中,能領悟人生和這個世界。
問:接下來的計劃是什么?
答:與電子樂音樂新銳B6開一場以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為主題的多媒體音樂會《日與夜》。推出升級版的多媒體音樂會《80后時光機》。
問: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答:打破行業間的壁壘,不斷豐富多媒體音樂會的形式。
鋼琴家宋思衡是國內多媒體音樂會的創始人。盡管現在回想起來,他并不是一個生而“叛逆”的人,然而,2009年,在機緣巧合之下,他走上了“多媒體音樂會”的道路,并從此一發不可收。他的首部作品,音樂會 《交響情人夢》 以同名電視劇里的故事為情節主線,通過動畫、影片、解說等手段展現,推廣古典音樂。
然而,有新嘗試,就有質疑。“不務正業”、“過于商業化”成為很多人質疑他的理由。他坦言:“我也曾有過困惑,但從來沒有想到過放棄。”
頂住壓力的宋思衡開始思考質疑聲后的深層含義。他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年我才舉辦了3場多媒體音樂會,純古典音樂會有四五十場,卻有朋友跟我說,你最近怎么老是不務正業?可見這樣的音樂會的影響力,比傳統的音樂會強大得多。因此我更加堅信,這會是未來音樂會的發展道路之一。”
早期的 《交響情人夢》《肖邦·愛》很快獲得了市場認同。同時,國內市場開始流行起宮崎駿、久石讓等視聽音樂會。宋思衡意識到,他的多媒體音樂會絕不應該局限在“一個視頻搭配一段音樂”的組合里。于是,他開始策劃第3部作品:《尋找村上春樹》。宋思衡說,視聽音樂會的音樂依附于畫面,視覺與聽覺是互動的。不但音樂會上的畫面是原創的,音樂也經過一定的改編。他也開始自己寫音樂,甚至在臺上做即興演奏。
音樂會是獨立的原創作品,傳遞的是制作者的美學態度。《尋找村上春樹》 成為宋思衡音樂事業上的轉折點,此后,他的思路徹底打開了。“多媒體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做個小視頻,甚至不一定是視覺的。”他對音樂媒體有自己的界定:“你能運用的介質都能算媒體。”視聽裝置媒介展現了一個立體的舞臺藝術,“我的音樂會是多個感官之間的互動,也是觀眾、多媒體與音樂家這三者間的互動。”
在宋思衡看來,人們既需要正襟危坐的傳統音樂會,也需要拓展嚴肅音樂的新的傳播路徑。“在網絡時代,想充當觀眾的老師是不合時宜的。”于是,在他的多媒體音樂會上,觀眾會到舞臺上打一段電子游戲,而宋思衡則會根據他的游戲即興彈奏。他認為“互動”才是多媒體的靈魂,“李斯特時代,女孩都歡呼著往臺上丟手帕,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即興演奏是出了名的,只是現在的作曲家不會干這樣的事了,我認為藝術本身的表現活力是在衰退。”
有意思的是,盡管“多媒體音樂會”讓宋思衡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度,但他依然堅持每年將一半的工作重心放在傳統音樂會上,這是他對“傳統”的堅持。只是這也意味著,他在工作上要比很多同行花一倍以上的精力。
在宋思衡看來,他在打破圈子之間的“壁壘”,讓更多新奇的想法在音樂會上呈現。“這次與電子音樂新銳B6合作,我們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我認為音樂是流動的,是有方向性的,而他卻認為音樂是靜止的。我認為用開放的態度去接受新的理念,是一切創新的基石。”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