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各種體裁,如記敘文、議論文、詩歌、散文等,都是文章的體裁。古典音樂的體裁形式也很多,如小夜曲、搖籃曲、奏鳴曲、圓舞曲、小步舞曲、波爾卡、瑪祖卡......都是音樂的體裁。要古典音樂入門,這些基礎知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的。今天為大家簡單普及下古典音樂的體裁基礎知識。
(1) 小夜曲
音樂也有各種體裁,如小夜曲、搖籃曲、奏鳴曲、圓舞曲、小步舞曲、波爾卡、瑪祖卡......都是音樂的體裁。
小夜曲是音樂體裁的一種,是用于向心愛的人表達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流傳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 晚對著情人的窗口歌唱,傾訴愛情,旋律優美、委婉、纏綿,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式也有所發展。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 界上流傳甚廣。
(2)圓舞曲
圓舞曲又名華爾滋,也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蹈。起初流行于維也納的舞會上,十九世紀風行歐洲。以斯特勞斯的佳作《藍色多瑙 河》最為著名。它有快步和慢步兩種。與同樣也是三拍子的瑪祖卡不同,它的重音一般都落在小節的第一拍上。也與同樣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不同。圓舞曲的特點是 節奏鮮明,旋律流暢,不象小步舞曲那么溫文爾雅。不過必須明確,音樂不是數理,不是邏輯,這種區別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并非是絕對的。
(3) 交響曲
器樂體裁的一種。管弦樂隊演奏的大型(奏鳴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劇序曲,海頓時定型。基本特點為:第一樂章快板,采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速度徐 緩,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樂章速度中庸或稍快,為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樂章又稱" 終樂章" ,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海頓作有交響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被稱為交響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響 曲》等八部。浪漫樂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遼滋、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鮑羅廷、德伏夏克、西貝柳斯、布魯克納、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響曲作 品。近現代的著名交響曲作曲家有奧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諾夫、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米亞斯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蕭斯塔科維奇、恰恰圖良 等。
(4) 音色
不同人聲、不同樂器及不同組合的音響上的特色。通過音色的對比和變化,可以豐富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
音色(tone-color)指音的感 覺特性。發音體的振動是由多種諧音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間的相對強度決定了特定的音色。音色是音樂中極為吸引人、能直接觸動感官的 重要表現手段。一般來說,人們區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樂的顏色分為人聲音色和器樂音色。人聲音色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樂音色中主要分弦樂器 和管樂器,各種打擊樂器的音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5)和聲
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和弦進行的強和弱、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以及不穩定、不協和和弦對穩定、協和和弦的傾向性,構成了和聲的 功能體系。和聲的功能作用,直接影響到力度的強弱、節奏的松緊和動力的大小。此外,和聲的音響效果還有明暗的區別和疏密濃淡之分,從而使和聲具有渲染色彩 的作用。
(6) 復調
兩個或幾個旋律的同時結合。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肘間的先后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后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7) 五線譜
五線譜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記譜法,在目前的記譜法中,五線譜相比較而言最為嚴密、準確、科學。它用五條平行橫線記錄聲音的高低,用空心(或實心) 橢圓或在它一側加豎線(有的還在豎線的一端加“尾巴”)的圖形作音符,表示音的長短(實例請見本站登載的曲譜)具有立體感,便于記錄多聲部音樂。它17世 紀末正式傳入我國,在清朝康熙年間宮廷編撰的“律呂正義續編”中,對它有詳細介紹,可見傳入我國之久。1930年,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將梅蘭芳唱的戲曲用五 線譜記錄下來,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該書是我國第一部記錄戲曲音樂的專集。
有些人認為五線譜比簡譜難學。有這種觀念是容易理解的。其實主要原因并非五線譜難,而是改變從小養成的讀譜習慣難。你從小接觸的樂譜都是簡譜,已經 習慣于簡譜那一套,現在要改當然難了。如果從幼兒園開始就用五線譜,小學、中學音樂教科書也一律如此,平常所見的譜都是五線的,曠日持久,就習慣成自然 了。現在有不少孩子三、四歲就開始學鋼琴(學鋼琴就非用五線譜不可了),由淺到深,由簡到繁,讀譜練琴齊頭并進,所以不少孩子年紀雖小,視讀線譜的能力卻 比許多成年人強得多。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嘛!
(8) 記譜法
一首曲子一般都包含高低、長短、強弱等要素。把這些要素用各種記號、符號記錄在紙面上的方法叫記譜法。古今中外使用過和正在使用中的記譜法是有很多 的。拿我國來說,古今使用過的記譜法就有多種。據說早在戰國時代,衛靈公手下的音樂師叫師涓的,就能用某種記譜方法記譜了。據文字記載,我國隋唐時期就產 生了工尺譜、減字譜(古琴用),宋代又又產生了俗字譜。工尺譜幾經沿變,至今仍有民間藝人使用。不過近、現代在我國使用比較普遍的是簡譜和五線譜,尤其以 使用簡譜的人最多。從世界范圍來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線譜。
(9) 調式
從音樂作品的旋律與和聲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歸納出來的音列。這些音互相聯系并保持著一定的傾向性。而調性則是調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許多音樂作品中,調式和調性的轉換和對比,是體現氣氛、色彩、情緒和形象變化的重要手法。
音樂語言的各種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變萬化的表現力。旋律盡管是音樂的靈魂,但其它要素起了變化,音樂形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其它要素甚至可起重要作用。
(10) 波爾卡
“波爾卡”這個標題不是起概括和提示音樂內容的作用,而是表明它的體裁屬于一種男女對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間,曾經風行全歐,西洋不少著名作曲家都用過這種體裁寫過音樂作品。它一般為二拍子,節奏活潑、歡快。
(11)印象派
印象主義是十九世紀末在歐洲文化活動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種藝術風格。印象派藝術家的活動雖然屬于十九世紀的范疇,但是他們所探尋的這種新語言、新風 格,卻意味著同浪漫主義的一些傳統形式與風格的決裂,并為二十世紀以“現代派”面目出現的各種藝術做好了準備,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為聯結兩個世紀的紐 帶。由于印象主義首先是在繪畫中出現的,再加上法國諸姊妹藝術之間的相互聯系又特別密切,因此,談論音樂上的印象主義,首先也得從法國的印象主義繪畫談 起。
印象主義這個名稱是由法國畫家莫奈的一幅風景畫《印象:日出》得來的。那是在1874年,巴黎一些反對學院繁瑣教學和向傳統繪畫原則挑戰的青年藝術 家,第一次獨立舉辦了旨在同官方沙龍相抗衡的畫展,展出近三十位畫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受到了輿論的奚落,人們無禮地嘲弄這些藝術家,隨隨便便地以莫奈的這 幅畫為他們取上“印象主義者”的諢號。由于這群青年藝術家對待“印象主義”這一貶稱并不怎樣介意,從此這個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詞便保留了下來。其實印象派藝 術家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他們的氣質和造詣各不相同,追求的理想也各有異,因此,相繼舉行的八次印象派聯合畫展中,送展的作者常有變易,而且到1886年 為止這種畫展也就不再舉行了。法國繪畫上的印象主義雖如上述得名于1874年,但它的淵源還可以上溯到法國畫家莫奈在1863年在“落選作品沙龍”展出的 《草地上的午餐》。法國繪畫上的印象主義從它在巴黎第一次公開出現后,不久便成為一種國際性的風格,它的影響相當深遠,除繪畫外,還涉及到姊妹藝術如文學 和音樂諸領域。
(12)幻想曲
器樂體裁的一種。十六、十七世紀時指采用復調手法寫成的器樂曲。巴羅克時期指具有即興特點的鍵盤樂曲。
(13)交響詩
標題音樂的一種。表現詩情畫意等文學性內容的單樂章管弦樂曲。具有交響性特點。李斯特于1854年創作《塔索》時首次采用這一名稱,以區別于多樂章 結構的標題交響曲(programme symphony)。其特點:1以交響性手法寫成,用交響樂隊演奏;2大多是單樂章;3均為標題作品;4具有描寫性,其情節背景和標題一般取自神話、民間 傳說、著名的文學作品或歷史事件。李斯特認為,使用這種單樂章、多樂段、相對自由的結構,能夠擺脫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使形式更緊密地與內容聯系起來。同 交響曲比較,交響詩在形式上要自由得多。李斯特所作十余部交響詩對后來各國的音樂創作產生巨大影響。標題性序曲也常被認為具有交響詩的特征,如:貝多芬的 《哀格蒙德序曲》、舒曼的《曼弗列德序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十九世紀交響詩成為浪漫樂派、民族樂派主要創作體裁之一。斯美塔那、德伏夏 克、柴可夫斯基、弗朗克、圣?桑、丹第、里亞朵夫、里查?施特勞斯、西貝柳斯、德彪西、杜卡、奧涅格、萊斯庇基、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格拉祖諾夫、 格什文等作曲家均作有著名的交響詩的作品
(14)詼諧曲
一作" 諧謔曲" 。一種三拍子的器樂曲。其特點為速度輕快,節奏活躍而明確,常出現突發性的強弱對照,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征。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流傳較廣。貝多芬在奏 鳴曲、交響曲、四重奏曲的第三樂章(有時在第二樂章)引起進詼諧曲以及代小步舞曲。曲式結構與小步舞曲相同,采用帶三聲部中段的三部曲式構成;但展開手法 常帶有動力性發展的性質,再現部分多變化。后在肖邦、勃拉姆斯的傷口中演變為獨立器樂曲。肖邦所作四首鋼琴詼諧曲規模較大、內容深刻;勃拉姆斯作有鋼琴曲 《降e小調詼諧曲》(op.4)。詼諧曲還常與其他器樂體裁相互結合,如德伏夏克的管弦樂曲《詼諧曲?隨想曲》(降d大調,op.66),夏布里埃的《詼 諧曲-圓舞曲》,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贊工《進行曲與詼諧曲》等。
(15)狂想曲
器樂體裁的一種。指十九世紀興起的一種曲式結構較自由的器樂體裁。多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敘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艾奈斯庫 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第一曲》、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等。拉夫、拉羅、德伏夏克、德彪西、巴爾托克也都作有同類樂曲。
(16)協奏曲
音樂體裁的一種。十六世紀指意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聲樂曲。十七世紀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幾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競奏的器樂套曲。巴羅克時期形成的 由幾件獨奏樂器組成一組與樂隊競奏者稱為大協奏曲。古典樂派時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一件樂器與樂隊競奏的控協奏曲稱" 獨奏協奏曲" 。海頓|、莫差特、貝多芬以及浪漫樂派的許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獨奏協奏曲作品。另有兩件相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復協奏曲(或和雙重協奏曲)、三件相 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三重協奏曲,單樂章的小協奏曲,樂隊與樂隊競奏的控化的大協奏曲等。控的協奏曲多用三樂章的套曲曲式構成: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的 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快板。古典樂派及浪漫樂派的部分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多采用雙重呈示部,先由管弦樂隊演奏第一個呈示部,之后獨奏樂器加入演奏, 隨后由獨奏樂器為主演奏另一個內容不完全一樣的第二個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再現部結束、結尾開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轉位和弦后安插由獨奏樂器 演奏的華彩樂段,并用屬和弦上長時值的顫音過渡至管弦樂合奏的結尾.
(17)前奏曲
器樂體裁的一種。早期的前奏曲帶有引子的性質,常在同一調式或調性的其他樂曲之前演奏。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中葉,前奏曲常與賦格組成套曲,或用作組 曲的第一曲。十九世紀以后的前奏曲多無引子的功能,成為獨立的具有即興特點的中小型器樂曲,并常匯編成曲集,如肖邦所作《前奏曲二十四首》(op.28) 中的樂曲,有的具有單一動機的練習曲風格,有的具有抒情性的夜曲特征。拉赫瑪尼諾夫、蕭斯塔科維奇也作有同類的前奏曲集。戲劇音樂中的開場音樂或幕間音 樂,有時亦稱為前奏曲,如《茶花女前奏曲》等。有時與序曲同義。
(18)隨想曲
音樂體裁的一種。其曲式結構較自由,帶有隨意性并富于生氣。十六世紀指牧歌風格的多聲部聲樂曲和運用模仿對位等復調音樂表現手法的器樂曲,常帶有標 題音樂性質。十八世紀中葉起常指技巧性的器樂曲,事宜 詼諧曲與練習曲的特點,如帕格尼尼《隨想曲二十四首》(op.1)。十九世紀常指帶有詼諧性、即興性的鋼琴曲與管弦樂曲,如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的鋼琴隨想 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意大利隨想曲》等。
(19)小步舞曲
" 米奴哀" 。一種三拍子舞曲。起源于法國民間。法文詞意為" 舞步很小的舞蹈" 。世界舞蹈史把1650-1750年稱為" 小步舞時代" 。用于歌劇和舞劇。后被用于組曲中,作為一個樂章。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又常被用為交響曲和室內樂曲的第三樂章。其早期結構為二段式:||:8小 節:||+||:8小節:||。后演變為三段式:m1(第一小步舞曲)+m2(第二小步舞曲)+m1(第一小步舞曲)。
(20)交響曲(symphony)
源于希臘語“一齊響”,是大型器樂曲體裁,亦稱“交響樂”,系音樂中最大的管弦樂套曲。交響曲的產生同十七、十八世紀法國、意大利歌劇的序曲以及當時流行于各國的管弦樂組曲、大型協奏曲等體裁有直接的聯系。
交響曲的結構,一般分四個樂章(也有只用兩個樂章或五個樂章以上的),各樂章的特點如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結構,其音樂特點是快速、活潑,主調具有戲劇性,表現人們的斗爭和創造性的活動。它強調不同形象的對比和戲劇性的發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樂章前常見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第二樂章:曲調緩慢、如歌,是交響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調的下屬調或小調的關系大調。它的曲式常為奏鳴曲式(可省略展開部),單、復三部曲式,或變 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樂章往往表現哲學思想,人道主義精神,愛情生活,自然風光等,其內容與深刻的內心感受及哲學思考有聯系。這里突出人們的情感和 內心體驗。
第三樂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調,常以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為基礎,采用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
在古典交響曲的這一樂章中,往往描寫,人們閑暇、休息、娛樂和嬉戲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潑幽默的情緒。
第四樂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鳴曲式或奏鳴曲式的結構,它常常表現出生括的光輝和樂觀情緒,也往往表現出生活、風俗和斗爭的勝利,節日狂歡場 面等。它是全曲的結局,具有肯定的性質。
因此,交響曲是音樂作品中思想內容最深刻、結構最完美、寫作技術最全面而艱深的大型器樂體裁,它以表現社會重大事件、歷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變萬化、富于哲理的思維以及人們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等為見長;它總帶是有一定程度的戲劇性。
交響曲雖在十六、十七世紀已形成了規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紀維也納古典樂派為交響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而使歐洲的器樂創作發展到了一個重要階段,成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前驅。
海頓確立了四個樂章的交響曲的規范形式,采用了編制理想的樂隊組合方式,展示了多樣的主題發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著民間的氣息。他一生寫了一百零四部交響曲,被譽為“交響曲之父”。
莫扎特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工整,吸收了德奧歌劇的創作經驗和民間素材,采用帶有復調因素的主調風格和旋律化的展開手法,豐富了交響曲的表現力。他一生共 創作交響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創作的早熟,人們稱他為“天才中的天才”。
海頓、莫扎特的交響曲,被人們視為交響音樂創作中的“珍品”。
貝多芬在他的交響曲中浸滲了法國大革命先進思想和戰斗熱情。他用廣闊發展的動機,自己以富于動力性的和聲,擴大了展開部的內容,給結束部以充分抒發 的余地,使奏鳴曲式成為戲劇性的形式。他用詼諧(諧謔)曲代替了小步舞曲樂章,使終曲樂章成為全曲肯定性的結局,甚至在末樂章引入了合唱,這使他成為浪漫 樂派的開路人。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技巧上,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響曲被視為交響音樂創中的“極品”。
自十九世紀開始,經浪漫樂派、民族樂派、后期浪漫樂派大師之手,交響曲又有了新的發展。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