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一年一度的藝考大幕就迅速拉開,而且,競爭一年比一年激烈、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作曲家趙季平說,現在的很多孩子從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藝術培育,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每個環節都不缺少,學習條件日益優越,要什么有什么,但究竟為什么而學,卻依然模模糊糊。
相比舞蹈、美術而言,音樂的大眾性更強,多數孩子都可能會面臨音樂教育,彈、拉、吹、唱,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掌握這幾門技能?學校的音樂課只是培育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培育來自校外培訓班和家教,大學的音樂畢業生早已將家教當做謀生手段,有的是在業余時間,有的干脆就以此為業。
滿大街的音樂培訓班常常讓家長無所適從,五花八門的音樂技能令家長和孩子們不知學哪樣最好。不過,無論學什么,這些年來,孩子們的成長中已經顯露出音樂培育的成果。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或許根本不識譜,而這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說根本不算什么,自幼就已開始的演唱和演奏的嚴格訓練,也使審美意識在孩子的心靈中深深扎下根,由于擁有一技之長,他們在小學、中學直至進入大學,都可以自如地拿起樂器參與學校和社會的文化活動。
然而,這種培育也存在負面影響。作曲家付林曾經寫過許多少兒歌曲,而且從事音樂教育多年,在他看來,現在的音樂培育,功利心太重、目的性超強。
北京和平里第一小學的音樂教師齊奕這兩天很興奮,因為電視里的“音樂大師課”第二季剛剛播出,節目傳達的理念對時下的音樂教育很有啟發,這對她十來歲的兒子很重要,對她的學生們更有益。
付林也一直關注著“音樂大師課”,第一季不但收視率很高,而且還贏得了觀眾、專家和主管部門的稱贊,第二季的學生們一出場,他們的唱功就吸引了觀眾的矚目,別看幾位孩子的家庭很普通,但都有演唱天賦和基礎訓練,“簡直難以想象,他們竟然唱得這么好。”付林對此贊不絕口。
看過“音樂大師課”,你會發現,節目就是想淡化藝術教育的功利心。第二季的老師是韓磊、田震、古巨基、薩頂頂,在他們的輔導下,孩子們將傳唱百首中外經典歌曲;在他們的身后,還有音樂專家、兒童教育專家組成的特約聽課團,他們不僅要點評4位老師的教育過程,同時也要與現場觀眾一起評選優秀班級,而優秀的標準與演唱水平無關。身為“校長”的歌唱家李谷一介紹說,這4位老師輔導的重點并不是要提高孩子們的唱功,而是教他們如何感悟作品,如何從歌曲中表達愛,如何在學唱中學會做人、做事。按照導演的話講,“音樂大師課”向觀眾傳遞的不是競技,不是選秀,而是告訴大家:孩子歌唱究竟為了什么。
在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歌唱家金曼看來,少兒音樂教育應該是培養藝術素質,培育未來的音樂聽眾和觀眾,提高國民的音樂鑒賞力,還有就是增加孩子們的快樂感。可是,現在很多家長只是為了培育孩子的某種特長,以便將來在考學中創造捷徑;也有的家長就是想讓孩子投考藝術院校,擠入音樂家的行列,因為他們看到了明星們的光環;作為孩子,明星夢似乎也是他們學習音樂的目的。
付林認為,明星夢的結果就是過分注重比賽名次,喜歡去公眾場合亮相。家長們帶著孩子四處參賽,不但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還養成了極強的功利心,影響孩子的一生。
齊奕與很多家長接觸后發現,他們一看自家的孩子唱得不錯,就誤以為這個孩子會成為明星,其實,孩子都會遇到變聲期,變聲期之后,唱得如何,唱成什么樣,還能不能唱,仍是個未知數。
能成為專業音樂人才的畢竟是少數,能當明星的更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孩子學習音樂,就是為了培育文化素質。作曲家、歌唱家、音樂老師們為此一再呼吁:音樂教育,一定要弱化功利心、提高快樂感!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18日 17 版)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