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琵琶教授楊靖演奏《霸王卸甲》 朱興鑫 攝
一首二胡獨奏《病中吟》 ,時而平緩深沉,時而慷慨激昂,不斷迂回的旋律線條,將憂慮、掙扎、苦悶、彷徨、惆悵的心態展示得淋漓盡致。此曲又名《安適》 ,是著名音樂家劉天華民國時期創作的十首二胡曲的開篇之作。劉天華一生都在為改進民族音樂而奮斗,他命運坎坷,這首曲子正是他“人生何所適從”的寫照。12月10日,2016年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節系列活動—— “傳承”系列音樂會及“傳承與發展”論壇在京舉行,由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張尊連演繹的《病中吟》拉開了演出序幕。系列音樂會分為“名師云集”“薪火相傳”“新銳薈萃”三場。
翻開“名師云集”音樂會宣傳冊,第一部分就是“向先輩們致敬” ,傳承意味撲面而來。一代代胸懷弘揚國樂藝術夢想的名家大師,如馮子存、吳景略、蔣風之、趙春亭、楊大均、曹正、肖劍聲等,在中國音樂學院這所以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為辦學定位與特色的名校先后任職施教。這些前輩音樂家中,年齡最長的是馮子存先生,他早期一直從事地方戲曲“二人臺”的伴奏,總結和發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將“剁音”“飛指花舌”“六孔泛音”“氣沖音”等技法巧妙運用到創作和演奏中,創作了《喜相逢》 《放風箏》 《萬年紅》等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笛子曲;吳景略先生是著名的古琴藝術家,他在上世紀50年代與樂器廠合作,致力于琴器改良,取得了音量擴大、消除滑指嗓音等較為理想的效果,并在70年代研制成功了鋼絲尼龍弦;王仲丙先生參照古代“阮咸”外形,設計了中國民族樂器中阮、大阮,成功填補了民族樂隊中彈撥樂器的中、低音不足……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這些前輩藝術家立足中國特色、融合多元文化,引領和影響了半個世紀中國國樂藝術教育的發展。
前輩的砥礪前行,成就著國樂系弦歌不輟的音樂事業,培養出了眾多著名演奏家,左繼承、張維良、張尊連、魏蔚、宋飛等現任國樂系的一批名師,活躍在當今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已經成為各專業學科前沿的學術帶頭人。進入21世紀,一批批青年教師,如王軍、梁聆聆、邱霽、熊俊杰、陳悅等眾多國樂新銳,屢獲國內外大獎,擔當起了國樂系未來發展的重任。
在首場“名師云集”音樂會中,樂迷們有幸聆聽了國樂系主任張尊連(二胡)演奏的劉天華創作的代表曲目《病中吟》 ,林玲(古箏) 、梁聆聆(高胡)合奏的婁樹華曲、曹正傳譜的《漁舟唱晚》 ,宋飛演奏的著名胡琴演奏家劉明源創作的《河南小曲》 ,張維良教授演奏的馮子存的《喜相逢》等,參演教授均為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樂名家的嫡傳弟子。第二場“薪火相傳”音樂會則是由這批活躍在當今國內外音樂舞臺上的演奏家的親傳弟子、新一代青年演奏家們獻上的現代民族樂器代表作品,如青年揚琴演奏家吳璜璜帶來的楊青創作的《覓》 、青年二胡演奏家譚蔚帶來的、王建民創作的二胡獨奏《第二二胡狂想曲》 、青年琵琶演奏家葛泳和李佳合奏的劉德海創作的《昭陵六駿》等作品。音樂會之三的“新銳薈萃”則是為國內專業新興民族樂團演出量身打造的重奏、合奏、室內樂作品,如楊靖琵琶室內樂團的《倉才》 、四季鼓社的《黃河船夫曲》 、中國音樂學院古箏樂團的《沙漠玫瑰》等等。這次演出展示了國樂系教師們在民族樂器教學和改革上的創新成果,比如在樂器組合上,不僅有三弦二重奏、琵琶四重奏,還有特色的鼓團、竹笛樂團、弓弦樂團、阮咸樂團、笙樂團等,當下民樂舞臺上的樂器組合形式幾乎都在當晚的音樂會上亮了相。從曲目上說,均是作曲家、演奏家或根據傳統經典改編,或有感而發全新創作,雖然音樂語言、藝術風格不盡相同,但都未脫離民族器樂的傳統根基,體現了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傳承與創新的永恒主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