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8日晚,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隆重舉行了該院第236屆院士的受聘典禮,授予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博茨瓦納前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以色列數學家梅納赫姆·馬吉多等在內共37位海外學者、科學家及專業人士外籍榮譽院士稱號。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是什么?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成立于1780年,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地位最為崇高的院士機構,涵蓋數理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科學和公共事務、商業及行政管理學五大學部。自1781年首次評選以來,生物學家達爾文、科學家愛因斯坦、畫家畢加索、指揮家伯恩斯坦等各領域杰出人士都曾榮獲院士稱號。而目前在世的院士中,諾貝爾獎得主就有多達近260位。
歷史上獲得此榮譽的中國籍院士,有胡適、李政道、施一公等。本屆新當選的213位院士中,有包括哈佛醫學院教授施揚、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和俞孔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著名指揮家余隆以及臺灣師范大學教授、畫家劉國松等華人。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聘請余隆為什么?
本次余隆是以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指揮家身份入選院士的,學院給予的評價是——余隆是領導中國最好的幾個樂團活躍在世界舞臺的文化大使,在全世界的關注下分享東西方的演出與創意,并指揮過很多世界知名樂團。他在音樂教育上的遠見與努力對古典音樂領域和現代文化都產生了影響。
余隆在受聘典禮結束后表示:這次能夠獲選外籍榮譽院士,不僅是對其個人藝術成就的認可,更是國際社會對于蓬勃發展的中國音樂事業的關注和肯定,也是中國音樂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日益提升的最佳體現。
從小學習音樂,國門開放后出洋深造,學成歸國投身祖國的音樂事業建設,再以國家經濟、文化的崛起為背景,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可以說,余隆是中國交響樂發展的一個符號,他的身上濃縮著新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前行的足跡。
1998年,余隆發起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擔任藝術總監。在他的出色領導下,北京國際音樂節已躋身全球最重要的音樂節之列,并成為傳遞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在余隆的積極倡導下,首開委約中外作曲大家創作先河,打造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大舞臺,為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創新乃至國際文化的交流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八年來,音樂節廣邀國際著名表演團體相繼登場亮相于首都的文化舞臺,完成了眾多歌劇和新作品的世界首演、亞洲首演、中國首演,樹立了一個以國際化、職業化、藝術至上為準則的國際文化品牌。
余隆在2000年創建了中國愛樂樂團,從零起步,沖入《留聲機》“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樂團”行列。原本的省級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在余隆的執掌調教下,一躍躋身于中國交響樂團的第一梯隊。2009年,余隆接過上海交響樂團的指揮棒,在他的帶領下,這支跨越三個世紀、擁有豐厚積淀和文化底蘊的樂團,邁上了新國際高度。與此同時,紐約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等世界名團紛紛向余隆拋出橄欖枝,余隆就此成為執棒國外知名交響樂團、歌劇院最多的華人指揮家。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干什么?
在受聘典禮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長喬納森向本屆院士發出了“一同參與意義深遠的工作”的邀約。“我們的宗旨是發掘每一個在藝術與科學上自由、獨立、有道德,并且為行業的價值、榮譽、尊嚴、幸福創造發展趨勢的人。我們通過研究、出版、正式與非正式會議來繼承這個傳統,同時也為科技政策、全球和平、社會政策、人文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與分析指明方向。”
受聘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后,余隆說:“薪火相傳,這是老一輩音樂家把自己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要把中國交響樂事業這個接力棒傳下去。我未來將繼續關注年輕人的發展,為年輕人搭建更多的平臺。只有這樣,中國的交響樂事業才會一代代發展下去。”
因參加受聘典禮,余隆首次缺席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開幕。但9日晚上的中山公園音樂堂迎來另一里程碑事件——著名指揮家呂嘉率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為開幕式奏響勃拉姆斯和肖斯塔科維奇的經典曲目,從而達成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國家大劇院的首次合作。二者遙相呼應,共同推動中國古典音樂與交響樂事業發展邁向新階段。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