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我們還是不行,還是需要年輕的血液。”福建東山縣海川昆曲傳習所負責人高健順13日表示,希望在的登臺表演中,能夠為父老鄉親呈現原汁原味的東山昆曲,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昆曲行列。
福建東山縣海川昆曲傳習所近日在東山成立。這是時隔20余年后,東山昆曲再度重現世人面前。
昆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戲曲藝術中的珍品”,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明朝萬歷年間,發源于江蘇蘇州的昆曲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據資料記載,福建東山昆曲藝術始于清道光十年(1831年),由銅山人林阿哥傳入,迄今已有180余年的歷史。
在東山昆曲發展史上,先后組建起“枕云天昆曲館”、“東山國樂研究會”、“昆曲傳習所”、“洞天和昆曲館”等曲藝組織,并涌現出高季瑜、高福壽、孫初升、黃匡國等昆曲愛好者,以及昆腔曲笛高手“碩伯”、木雕師傅慧行忠等人。他們時常以沙龍形式自由清唱或組合演唱,引吭高歌,曲笛伴奏,唱念做表,為銅山古城昆曲的延續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然而,自2000年10月東山昆曲第七代傳人黃匡國先生逝世后,東山昆曲因后繼乏人而中斷。
“東山昆曲中斷了20多年,如果我們不對其進行搶救,那就真的失傳了。”東山縣海川昆曲傳習所負責人高健順曾是黃匡國的大徒弟,當年迫于生計下海經商,從而與昆曲漸行漸遠。
高健順表示,東山昆曲或許是目前福建僅有的昆曲地方劇種。而由于中斷時間過久,連漳州地區的人也鮮少聽聞有東山昆曲這一地方劇種。
2015年春節,高健順召集當年同門師弟妹以及東山縣各昆曲愛好者,表達了希望為東山昆曲留住根、守住魂的意愿,得到了眾人的支持。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更是給高健順等人注入一針“強心劑”。
8月12日,在銅陵鎮政府和銅山古城文化促進會、東山昆曲傳人后代的支持下,中斷了25年之久的瀕危非遺傳統曲藝項目東山昆曲再次響徹東山縣。
高健順表示,由于太久沒接觸昆曲,技藝稍顯退步。接下來,他將和各昆曲愛好者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傳承排練演,并對珍貴的昆曲文獻、演出腳本、曲譜和圖片進行搜集整理,系統地對東山昆曲進行梳理和研究。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