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成功!圓滿了! ” 7月20日晚,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一中,隨著演出完最后一個節目舞蹈《踏歌》的小姑娘們輕快地走下舞臺,全體演員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了下來。10天的時間里,由北京市文聯組織的近百名首都文藝工作者,乘坐大巴從北京到赤峰,再由赤峰到烏蘭察布,行程一千多公里,深入到兩地各區旗縣的社區、農村、學校,為當地群眾傾情送上了7場文藝演出、 7場書畫筆會,走訪慰問了10戶當地農牧民困難群眾,并在赤峰進行了為期3天的“結對子、種文化”文藝志愿服務支教活動,為基層文藝工作者送去70課時的藝術培訓。這已經是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共話京蒙情同筑中國夢”首都藝術家代表團赴內蒙古赤峰、烏蘭察布文化交流慰問活動開展的第三年,在大草原上播撒下一路藝術的種子,留下一路歡歌、一路笑聲、一路深情。
“觀眾的掌聲是我們拼盡全力演出的動力”
“接下來,要進行表演的這位演員可是個大帥哥。帥到什么程度呢,真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都爆胎呀……”主持人王璐的介紹引得現場每個觀眾對這位“超級帥哥”充滿了好奇。當頭上頂個小辮,上穿紅綠相間的東北大花襖、下穿松松垮垮的緬襠褲的梁子走上舞臺時,觀眾被他的打扮逗樂了。“這哪兒是‘帥哥’呀! ”而當梁子又唱又跳地完成了他的小品《超級女聲》后,現場觀眾都成了他的粉絲。“再來一個!再來一個! ”喊聲響徹全場……
“觀眾的掌聲是我們拼盡全力演出的動力! ”王璐的話說出了每一個演員的心聲。散發著傳統文化魅力的變臉和舞獅,蘊含著濃濃草原情的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 《鴻雁》 ,讓人琢磨不透的神奇魔術,把各種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口技,京味十足、韻味獨具的歌曲《北京的門》 、京劇清唱《沙家浜》選段,詼諧幽默、笑點頻頻的相聲《學啥像啥》 ,婀娜多姿、舞步曼妙的舞蹈《踏歌》 ……赤峰市新城區會展中心、松山區廣場、喀喇沁旗劇院、敖漢旗惠文廣場,烏蘭察布市育苗小學廣場、察右中旗東山公園廣場、興和縣一中禮堂,從7月12日到20日,自北京長途跋涉而來的藝術工作者們全力施展絕技、呈現精彩,所到之處都成為掌聲雷動的歡樂海洋。
“我更喜歡在廣場演出,覺得離觀眾更近,更過癮。 ”演員阿龍說,這也是為什么每次演出他都要走到觀眾中,與他們親密互動的原因。魔術師李學義進行完第一場演出后突然病倒了,不得不提前回北京,身為魔術師的阿龍把搭檔金艷緊急從北京叫了過來,擔起了救場的重任。這樣一來,阿龍有時一場要演出變臉和魔術兩個節目,每次演出完都大汗淋漓,然而他卻說:“能讓觀眾看到我更多的節目,這是多大的榮幸呀! ”
在烏蘭察布市育苗小學廣場的演出,天空飄起了密如牛毛的小雨,演員們任憑雨絲淋濕了自己的臉、衣服和鞋子,一絲不茍地進行著演出。演出《踏歌》的北京軍樂藝術學院的小演員們不顧舞臺的濕滑,到位地做著每一個舞蹈動作,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小姑娘們平均年齡還不到15歲,然而總是給人以“整齊劃一”的感覺,不光演出,就是行走在路上也是從發型到服裝再到鞋子都是一樣的。“我們要把最好的節目和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內蒙古的觀眾。 ”帶隊老師張輔蘭說。口技演員李瑞有點感冒,淋著雨,在演出時依然發揮出最好的水準;歌手宮政為了能讓坐在遠處的觀眾更好地看到他的演出,特意站在了一個空凳子上,邊唱邊與觀眾互動…… “演員們讓我們感動。他們冒著雨給我們送來這么精彩的演出,我們要把最熱烈的掌聲獻給他們。 ”觀看演出的育苗學校老師王鎂花深情地說。
藝術輔導非常“解渴”
“把自己收得薄薄的,像鐵板一樣,提肩,不斷收放……這些動作不一定在練功廳才能練習,在廚房切菜時也能做……”在赤峰市新城區群眾藝術館舞蹈教室里,北京來的舞蹈教師張萍正在對來自赤峰旗縣的基層舞蹈骨干和舞蹈愛好者們進行舞蹈輔導培訓,學員們跟著她的口號做著動作。張萍是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此次是跟隨北京市文聯來赤峰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支教的。來之前因為不知道要面對的學員程度如何,她特意準備了三套教學方案,來之后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迅速調整,“看到大家這么喜愛舞蹈,更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我希望盡可能地教他們更多東西” ,張萍認為,北京市文聯搭建文藝支教的平臺很有意義:“讓我們能夠把藝術的種子更廣闊地撒播到內蒙古大草原上,也能讓我們與基層文藝工作者深入交流,感受到他們對藝術的熱情。我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很多。 ”
“收聲時是用收氣來收聲,不能用閉嘴來收聲,更不要再‘咬一口’或‘留尾巴’ 。你看老師講得多么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呀。 ” 75歲的戴玉儒是赤峰市長青社區的一名合唱愛好者,聽完指揮家田野帶來的一堂輔導課興奮不已。他用手機拍下了所有的PPT,準備回去后和社區的合唱愛好者們一起再繼續細細地琢磨。“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呀!老師把指揮和合唱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地講課,對我們提升合唱水平太有用處了,非常‘解渴’ ! ”戴玉儒說。
“謝謝北京的親人們! ”
7月12日,經過了6個多小時車程的書畫家們剛一抵達赤峰市就馬上開始了一場書畫筆會交流。來自北京的畫家李立祥與同場作畫的赤峰市美協副主席劉寶玉是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同學,兩人創意“不謀而合” ,一個揮毫繪就了一幅《馳騁》 ,借奔馳的駿馬寓意草原的浩瀚,另一個創作了一幅《千里之行》 ,以駱駝行千里路來寓意草原大漠之廣袤。有著30多年友誼的兩位老友共同抒寫著北京和內蒙古兩地的情誼。
赤峰市青年畫家張順博特意帶來了自己創作了很久的一幅山水作品和一本匯集了自己作品的小冊子,請北京的畫家吳慶林幫忙指點。“機會難得,我要抓住時間虛心求教,提高技藝。 ”張順博聽了老師的點評感到十分受教。此次內蒙古之行,袁永奇、蘇芬蘭、袁鶴松、何學森、吳慶林、李立祥、趙西文、王持、胡九軍等9位首都書畫家每到一地都激情創作,為內蒙古人民留下了千余幅作品。
7月18日,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大馬庫聯村的回族同胞鎖蘭成家里格外熱鬧,當天是開齋節。這一天,他的家里還迎來了一隊北京的客人——由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陳啟剛帶領的慰問團隊給他們這個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慰問品和書畫作品,老人激動地連聲說著“謝謝!謝謝北京的親人們!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7月19日,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城關鎮興盛社區,慰問團到達小姑娘師一丹家的時候,她正讀著汪國真的詩歌《旅程》 。這個剛剛15歲的小姑娘3歲時因接種疫苗引發后遺癥,不得不坐在了輪椅上,而原本是民辦教師的父親為了照顧女兒辭掉了工作,收入不多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小姑娘樂觀向上的精神感動著現場每一個人。“好好學習,以后考我的研究生。 ”首都師范大學的教授、書法家何學森送上書畫作品后,還積極鼓勵著小姑娘。文化交流慰問團一行在赤峰和烏蘭察布共看望慰問了10戶困難家庭,為他們送去了溫暖和問候。
“這一活動主要就是面對基層,深入到內蒙古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各個區旗縣的社區、農村、學校等地,有演出、有書畫筆會,還有藝術輔導,為當地群眾送上豐盛的文化大餐。我們的藝術家要真正走到人民中去,切實做到文藝為人民服務。 ”陳啟剛說。除了鼓勵演員們走下舞臺與觀眾近距離互動交流,在敖漢旗惠文廣場,陳啟剛等更是把當地事先準備好的小凳子讓給了觀眾,在觀眾席邊的位置席地而坐,與大家一起看起了演出,“我們是為老百姓演出來了,最好的位置當然要讓他們坐。 ”真正深入到人民中去,成為交流團所有人的共識。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