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21日,端午節假期中阿什肯納齊與英國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兩場音樂會,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頗受期待但不是備受期待,原因何在?是因為最近幾年倫敦幾大樂團來得過于頻繁,從而使得我們這些更喜歡“亮點”而不是像歐美古典音樂聽眾那樣更安于一種“常態”(不管是好的抑或是不那么好的)的中國聽眾失去了興奮點嗎?
很多音樂愛好者,都不容易分清倫敦幾個樂團,尤其是三個團名中包括“愛樂”的樂團。簡而言之,倫敦最著名的交響樂團共有五個: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愛樂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此外還有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此次前來的“英國愛樂樂團”,是就創建年代而言位居老四的“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
2008年12月,著名的英國《留聲機》雜志評選出的世界前20個頂尖樂團中,倫敦交響樂團位居第四,緊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之后,在芝加哥交響樂團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之前。英國的另外幾個樂團,在前20個樂團中很不幸地蹤影全無。當年指揮大師喬治·索爾蒂談及倫敦的樂團,認為這座城市的樂團之所以發展不盡如人意,是因為樂團太多。倫敦的樂團的生存狀況在全世界即使不是最差的,也是相當不理想的。由于條件所限,它們給予指揮的排練時間常常少得驚人,這使得指揮家必須有最好的“手藝”,在最經濟的時間內保證演奏的水平。但要達到藝術上出神入化、讓聽眾如醉如癡的境界,卻不是那么容易了。
英國愛樂樂團如何?對于很多音樂愛好者來說,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該團在卡拉揚、克萊姆佩勒指揮下錄制的那些經典唱片,使得它的地位有時甚至超過柏林和維也納愛樂。尤其是克萊姆佩勒的那一版貝多芬歌劇《費德里奧》,時至今日,仍是難以超越的最佳闡釋。這次的兩場音樂會曲目相當別致:6月20日為半場俄羅斯與半場法國——肖斯塔科維奇的《節日序曲》,柴科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圣-桑的第三《管風琴》交響曲;6月21日是半場貝多芬(舞劇《普羅米修斯》序曲,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半場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曲)。圣-桑的《管風琴》交響曲演繹極佳,理查德·皮爾斯的管風琴演奏讓國家大劇院的樂器之王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威力,讓圣-桑的這部交響曲在管弦樂與管風琴近乎完美的融合中呈現出冥想與壯麗的力量。鋼琴家愛麗絲·紗良·奧特不僅顏值極高,她的演奏有一種在當今更注重技巧的時代難得耳聞的樸拙之美,讓我們想到當年貝多芬本人給當時的聽眾和同行留下深刻印象的觸鍵深的演奏。她從不給人以炫技的感覺,但那種聽起來顯得“笨笨的”經過句,其實蘊含著精湛的技巧,有獨特的親和力。西貝柳斯是阿什肯納齊擅長的曲目,他指揮下的《第二交響曲》,是突出音樂的質感與結構的壯麗闡釋,符合瓦格納對于演奏的“真實和清晰”的要求。英國愛樂樂團即使在最激烈的強奏段落,仍保持高度的清晰,毫無混沌之感。這樣的演奏讓人相信,音樂,不管多么壯麗和激情澎湃,仍是激情和理性的高度統一。 音樂周報 王紀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